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基督教讲“施比受有福”,佛教也讲布施,有所谓的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施”很重要,人到世上走一遭,总得对别人有所贡献,那就是施。帮别人的忙,帮的时候还要去掉分别心,不能只对特定的一部分人好,要帮到很多的人,这就是“博施济众”。能帮到很多人,救济众生,“何如?”这种人的境界怎么样呢?这个问题是子贡提的,也是一个虚拟的问题:“可谓仁乎?”算得上仁的境界吗?
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这哪里只是仁的境界,已经是圣的境界了!换句话说,“博施济众”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特别难。不光是“施”,还要“博施”,要有实力济众,还要看有没有机会,通常只有帝王才符合这个条件。“尧、舜其犹病诸”,尧、舜是古代帝王最优秀的代表,连他们都不能百分之百地做到呢!学无止境,修德也无止境,可见,“博施济众”在佛教里至少是菩萨的境界了。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所谓的仁,就是自己站稳脚跟,也能帮助别人站稳脚跟;自己通达,也能帮助别人通达。“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出来了。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是《大学》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己欲立”是“明明德”,“立人”就是“亲民”,“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佛教中罗汉的小乘境界就是“己欲立、己欲达”,到了菩萨的大乘境界就是“立人、达人”了。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从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出发来思考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就算得上是为仁得法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子贡谈的“博施济众”境界太高,孔子认为,没必要如此好高骛远,只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可,就这么简单。如今,这个准则几乎是华人世界的定律了,就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深入人心。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谓时势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 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
今天学习了圣与仁的不同境界。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