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有10多套房,现在行情又不好,为什么还要买房?”
“不是我想买房,是钱放在银行不值钱”
“你可以做别的投资”
“别的投资挣钱的我又不懂,懂一点的又不挣钱”
这个客户早几年,在国家没有限购前分别在上海、昆山、苏州杭州等地总共持有10来套房,这是有一次聊天他和我说的话。
——题记
通货膨胀对储户的伤害
我们今天手上的1元钱是这张纸片,明天的1元钱还是这张纸片,似乎并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它们已经是不同的东西。
不同时间节点上的货币(物品)应该被看作是不同的货币(物品),时间影响货币(物品)的价值。
假设现在你有100元,这是现值,它在一年后的未来值是多少呢?为此需要给定市场利率。
假设市场利率是10%,按照这个利率把钱贷出去,一年后它就变成100(1+10%)=110元,即在利率为10%的条件下,100元现值一年后的未来值为110元。
两年后呢?
注意,这里我们按照复利计算,即俗话说的“利滚利”,就是不只是100元本金会获得利息,第一年得到的10元利息也要获得利息。
如果利率高,时间又长,那么这种指数式增长就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在这里讲个故事,17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叫Peter的荷兰人,用60荷兰盾(24美金)的布料和饰品,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了曼哈顿岛。
当然现在大家都知道曼哈顿岛是全世界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仅仅按照2000年的估算,曼哈顿岛就价值2.5万亿美金。
现在你乍一听上去,肯定感觉Peter这笔买卖简直是无敌的暴利,从24美金到2.5万亿美金。
但是且慢,我们再看看如果Peter当年用这24美元投资,按照美国股市近100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9%来计算的话,他的财富到现在大概是多少?
从1626年Peter买下曼哈顿岛到2000年,经过300多年的时间之后,按照9%的投资回报率,这24美金会神奇地变成2386万亿美金,差不多是2000年曼哈顿岛价值的1000倍!
我们说利率高,时间长,那么指数增长的后果就会让人无法想象。
反过来,如果利率被人为压低了,那么在长期中,存款者就会承受无法想象的巨大损失。背后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改革开放前,你在银行存了1000元,40年后的今天,值多少钱?
网上曾有个真实的事件报道引起热议,有一个陈女士40年前在银行存了1200元的定期存款,现在取出来只有两千七百多元。
40年前,1000多元可以买一栋房子,今天1000多元能买什么?只够买一件稍好的衬衫,吃一顿像样一点的饭。
随着最近几年货币超发,国家经济以7%—9%的速度增长,银行只给你3%的利率,加上况通货膨胀,货币的价值还大幅贬值。
我们只要稍微懂一点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我们谁会把钱存在低利率的银行40年呢?如果利率被压低,会对自己财富形成巨大的剥夺。
这里的分析表明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在长期中对于储户的巨大伤害。
这也解释为什么现在人不愿意把钱放在银行的原因!
那在通货膨胀、货币超发贬值金融大环境之下,如何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升值?
关于通货膨胀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通货紧缩就是物价下降。通俗来讲,这个认识也大抵是不错。
从经济学专业角度讲,通胀指的是货币“缩水”,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票子“毛了”;通缩指的是货币“涨水”,也就是钱“更值钱了”。
通胀和通缩指的都是货币本身的内在价值变化,或者说是购买力变化的变化。
买房有没有抵御通胀的作用呢?
确实有!货币的币值“缩水”,是相对于实物商品的价格来说的。
我们假定某甲和某乙都有100万元,某甲把100万元买成了房子,某乙坚持持有现金。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段时期后,100万元的房子变成了120万元。
这意味着持有100万元现金的某乙的资产相对于房子来说“缩水”了20%。
在通胀时,人们普遍的经济行为是“以币求货”,在通缩时相反,普遍的经济行为是“以货求币”。
抵御通胀时“以币求货”很容易理解,但“求”什么“货”,则有很大讲究。
我们可以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做几方面的对比分析人们最容易选择的就是囤积日用消费品。
这不能说没道理,因为通胀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日用消费品快速涨价。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通胀中,甚至还有人囤积火柴,囤积食用油、洗衣粉的事例也屡有所闻。
我们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本来是物资缺乏,加上经济体制完全不一样。
人们后面很快明白,这是一种没有多大意义的避险行为。
因为日用消费品的特点:
一是低值
二是不易保存
三是事实上谁也无法把一辈子的消费品都提前买好以回避涨价。
因为所谓的耐用消费品,其实有个最不“耐用”的天然弱点,什么弱点呢?
它们的“无形损耗”是非常快的。
什么叫“无形损耗”呢?
就是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由于新产品取代老产品所造成的老产品贬值。
人们很容易从生活经验中得知,别说20年前、10年前的彩电,就是5年前的彩电,哪怕你连包装箱都没有拆过,也几乎是一钱不值了。
这种技术寿命短于自然寿命所带来的价值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比通胀还要厉害。
上面所说的,不论是日用消费品还是耐用消费品,毕竟都是消费品。那不买消费品,买投资品保值行不行?
不动产是抵御通胀和保值最强的商品
我们来看看常见的金融投资有哪些?
房产、股票、债券、外汇、黄金、期货、艺术品、保险和P2P,还有这两年火得发烫的比特币……可谓是种类繁多。
简直来分析一下,看看到底哪些适合老百姓?
股 票:百姓投资常见的投资品中,股票我们大家最熟悉但也是最不靠谱的。
“赢是偶然,亏是必然”股票价格不仅取决于国民经济本身的运行状况
而且还取决于你所买的那个股票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而在中国似乎什么都不用看,投机的成份大于投资。
黄 金:对普通人来说,现货黄金杠杆交易是属于高风险高收益型投资品种,不适合经济不宽裕的保值投资者,想保值可买入实物金。而实物黄金的投资收益又是十分有限。
债 券:有一种投资品在通胀时是最不可持有的,那就是债券,西方人从市场经济的经验中总结有一句“俗语”,通胀时最不可买的东西,一是狗屎二是债券。
P2P就不要多说了,P2P公司前扑后继,携款潜逃的例子不在少数,同时给老百姓造成了一种不安全感,艺术品等,则很难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投资对象。
比特币这种投资对于一般的投资者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类似的基金、保险收益又不高。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房”,房产因为自身的居住功能和金融属性,加之操作又简单这是为什么老百姓对房产趋之若鹜。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房价这些年涨得快?其实不只是房价,其它很多东西价格都上涨很多,有一个词“水涨船高”形容最恰当。
2006年末至2016年末,中国的M2(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增加了3-5倍,但一线城市的房价这十年的涨幅远超三五倍。房子是一种最好最保险的可以加杠杆的投资品。
过去十年货币超速扩张,持有货币是最大的风险。尽快把货币变成实物资产尤其是硬通货——房地产,是比较安全的做法。
不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国际经验看:在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中,抵御通胀和保值功能最强的,确实就是不动产。
除非房子所在的城市发生了持续的经济衰退,在长达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段内,房子的保值功能是最稳定、风险最小、可靠程度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