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宝儿听了我写他的二三事,如我所愿,说了“妈妈,我爱你!”
而后,他告诉我,这个寒假语文作业有读《三国演义》,每一章都要写概括内容。他寒假期间忙着补数理化,忙着玩游戏,所以,笔头作业就一笔带过了。
但是语文老师很认真,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他说,其实他把《三国》看了三遍,都看明白了,觉得没必要写了。
没想语文老师,没有责怪他,就让他写一篇一千字以上的读后感。
说实话,宝儿一直是一个只敢在家里做老大的活宝,看见老师,即便是想法很多,也会全部吞掉,啥都不说了。
这一次,他有勇气对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我惊讶之余,跟很赞同。而语文老师这么通情达理,我也很感激。
为什么?我认为老师让孩子们写概括,其实,就是逼那些不自觉的孩子去读《三国》,既然你读了,还读了三遍,并且读出了自己的感悟,那么,老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认为,学生和老师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不应是对立的。如果孩子能懂得老师的苦心,孩子在这特定时期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尊师重道反作用力所起的正面作用,其实受益的,永远是我们的孩子,而我们家长则是间接受益人。
很惭愧,我不喜欢读《三国》,因此,我除了勉强知道一些著名人物,什么战役,什么人物关系,我都不知道。因此,看臭小子的解读,就觉得耳目一新。综其原因,可能还是对其不熟悉,觉得新鲜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者 周均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因为对战争十分感兴趣,所以滋生了多看几遍《三国》的欲望。
《三国演义》主要走的是尊刘的路线。所谓I尊刘,便是以刘备为正派,而其他都是非盟即敌。
我读过比《三国演义》更早的《三国志》,它是尊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晋国最后统一了三国,而魏国正是晋国的前身。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朝人。宋朝后的汉人,对于刘备这种恢复汉室的观念非常认同,所以,后来人们渐渐从尊曹转变为尊刘。
既然《三国演义》尊刘,那么 我们就先来谈谈刘备。刘备这个人物争议非常大,有的人认为他虚伪、伪善,有的人则认为他是真的善良。而我认为,评判一个人不仅仅是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是在什么身份下做的。
刘备作为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政治家,他又是不得不“演”。不过,你说现在世界各国那么多政客,有多少个没“演”过呢?
再者,他也具备“演”的条件。他以编草鞋为生,从小看过了民间疾苦,他知道人民需要什么。相比曹操和袁绍,此二人是官宦世家,从小是在上层社会长大的,自然不知民间疾苦。
相传曹操一次也想学习刘备,挟民而退,结果百姓听说了,全部跑光了。因此,有些事情不是人人都能模仿的。
刘备攻打刘璋,实属迫不得已,他的梦想是复兴汉室,如果他没有根基,仅靠小小的荆州,是没办法三分天下的,所以刘备,你不能说他虚伪,他也是无奈之举。他也不想像曹操一样,说打就打。
其实《三国演义》看到后面就觉得没有意思了,如果把它当小说看,喜欢的人物一个个“扑街”,心里也是非常难受的。
到后来,刘备一死,几乎是诸葛亮全担大梁。有些人说,姜维不是也还可以吗?这里就要说说我的看法了。我认为,后继无才也是诸葛亮的一点失误,而这点失误也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有个扶不上的刘阿斗.)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培养姜维做一位武将,诸葛亮还算成功,可姜维治国方面,却一点也没有学到诸葛亮。
对比一下两人:诸葛亮每次出征前,粮草充足,国泰民安,而且诸葛亮亲自治理朝政两年后,方才出征。反观姜伯约(姜维的字),草草出征,且出征时机还不怎么好,正好遇见钟会和邓艾这两位有智谋的魏将加之累累征战,蜀国百姓皆有饥色。
就这样,蜀国怎么可能赢?
阿斗轻信宦官黄皓,姜维又无法改变阿斗,还不会治理朝政。这就是姜维与孔明的差距。当然,诸葛亮也有自己的错,本来可以培养出一位治国之才,可他却没有。
其实看书的时候,相信大家看见在上方谷,司马懿没被烧死,一定都很气,我当然也很生气。书中的司马家的人比曹操还让人讨厌。
在历史上也是有相同观点的,陈寿先生的《三国史话》虽以西晋和魏为正统,但他只肯定曹操,反对司马懿。至于司马家族有多么令人讨厌,历史上也没有过多的记载。
只记得晋明帝一次问大贵族王导,自己祖辈和父辈的故事,至于王导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晋明帝伏案痛哭,并说,我们国运不久了……可以看出,司马家族夺权的方式有多么龌龊。
不过,对比曹操的所作所为,也是他应得的。话说西晋也没有维持多久,“八王之乱”过后,西晋就退居江南,变为东晋了。
总的说来,还是挺喜欢《三国演义》的,作为一本小说,它值得我们反复回味。
(这孩子通篇分两段,我看得很累,就帮忙分了段,不过错别字可能也有没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