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几乎成了每天的功课。看看这个朋友去了哪儿玩,那个朋友今天吃了什么,又有什么新产品推出。稍一疏漏,有人会说:“你没看朋友圈吗?”连忙致歉,解释为何疏忽了朋友圈动态。朋友圈,已成了虚拟社交的实体. 每个人既扮演着想象中的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演绎着真实的自己。随着名单的变长,我们开始给朋友圈分组,微商、工作、密友、家人…… 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该归入哪个组,譬如转做保险的熟人。于是,有一天,发现朋友圈里的朋友越来越少。
什么样的人可做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和“谅”是朋友必具之一。至于“多闻”,则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具备的,自不必苛求。倘若身边有具备这三个中的一个,那真得好好珍惜。可是,也不是遇到这样的人,就定能成为朋友。
朋友也是讲磁场的。有的人,我们从结识起就无法更进一步。有的人,我们一见如故,再见倾心,恨不能引以为知己。也有的人,相见两厌,怎么也无法喜欢一分一毫。我们从中厘出可能成为朋友的人,亲之近之,日日和乐,心满意足,以为从此就是不离不弃的朋友了。谁知,也许某一突发事件,就炼出了朋友的真金,人心的虚实。
有人乐于主持聚会,呼朋唤友相会,饮至深夜,酒醉不醒。所谓朋友一一离去,独留其于ktv包间,账未结,还取了其车钥匙,翌日,一干人驾车出行。
也见人相约外出。路遇事故,车主留下等待救援。有人迫不及待先走一步,生怕被牵累;有人装聋作哑,唯恐惹来麻烦。
此情此景,事主如何处之?是怨怪对方不够朋友,还是理解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
离开学堂,进入社会这所大学,我们还得学着辨知人性。校正对朋友的认知就是课程之一。很小的时候,母亲因为自己的经历,总爱说,“这个世上哪来真正的朋友”。很多年以后,我才懵懂明白,世上是有朋友的。只不过伯牙子期、荆轲太子丹,数千年历史中也寥寥,凡人更别存妄想。也不能指望朋友像自己那样爱护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最合适不过。如果我们每人心中有一杆秤,将每个朋友放上去称一称,那么孰轻孰重,孰远孰近,当下明明白白。遇到那落井下石的朋友,自是要避而远之了。
朋友,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安全和便利,于血缘之外延伸的社交网络。这个网络给我们提供各种信息,来应对纷繁的世界。信息有真伪、用废,我们不得不花时间来甄别、归类。倘若这个网络不够发达,只得一条渠道,只要它足够真实健行,已然足够。若朋友恰好与己趣味相投,志向相当,真可谓幸事,纵然只得一个,也不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