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余翠荣,是在博客上,那个有点奇怪的博客名——淡泊的蟾蜍,还有博客首页那幅耀眼而媚惑的图案,莫名吸引了我。而进这个博客,是源于在网上浏览时偶然看到的余翠荣的一篇博文:《美女、淑女、才女》。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为其中的许多描写,恰恰说出了我的感受。
比如那句:“你就知足吧,说你是美女,有嘲讽之嫌,说你是淑女,明显火候不够,说你是才女,那真是给足了你面子。才这个概念本来就很抽象,可大可小,可深可浅,是此方面的才还是彼方面的才,根本无从稽考嘛。”这句话真是恰到好处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许多女人的尴尬处境。
美女、淑女和才女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身为女人,既不能名正言顺被谓之为美女,那是得有天作美意浑璞天成才受得起的;又不能让人一目了然视作淑女,那得是各方面优良品质集糅一身的天然流露……按照余翠荣的说法,如我辈者,既不能轻易算作美女,也不可随便归类于淑女,抛开此二类,即使能让人不那么心悦诚服当做才女,虽仍勉强,可毕竟也是入了一女,终也算得不甚凄惨。倘无论如何难以归类,则未免凋敝到了极点。于是,从前被人误作才女,心下颇为忐忑及至赧然,如今再有人刻意甚至矫情地呼之才女,便迫不及待施施然受之。毕竟,无论哪个女人,可能都是会有那么点点才气的,至于是文学方面的、艺术方面的,还是学术类型的……甚至是家政行业的,都算,余翠荣总结得好啊:说你才女,总好过说你是美女。
再看《个性》一文中:年少时的个性,是率性,是执拗,是不谙世事的纯真;成年后的个性,是勇敢,是张扬,是年少的轻狂和莽撞;年轻时的个性,是无畏,是坦荡,是锋芒毕露,是胆大妄为;年龄渐长,知道什么是个性了,却渐渐少了个性。这种时候,再有人听到说个性,迅速反思之余,会赶紧回敬“你才有个性呢!”读来令人深思不已,还结结实实地让人忍俊不禁。
谈到写作,余翠荣说:如果一涉足就期望出人头地、名扬千古,那恐怕多是误人误已;但如果能做到挥洒自如、心无旁鹜,倒不失为一个娱人娱已的良好项目。这等识得大体的心怀与胸襟,在识文写作者中,怕是不多见矣。
读到《嗜辣》一文,不由得直呼过瘾,且看她的说法:有人三日不食肉,就喊着:“嘴里要淡出个鸟儿来,”我三日不吃辣,还真怕不要如梁翁所言,淡出个毒蛇猛兽来!哈哈,不曾想此君和我有诸多爱好如出一辙,当下便决定找机会邀了聚来吃辣。
这一不留神间,看余翠荣的博客竟看到午夜时分,真是过足了眼瘾。我加了余翠荣留在博客上的QQ号,没想到,这家伙这么晚了还在线上,心下不免窃笑,看来跟我一样,也是个夜猫子了。
好吃之人就是这样,开篇没有过多的客套,连自我介绍都免了,三两句聊过便直奔主题,相约次日去蜀相府吃火锅鸡。有过网聊经历的人大概都知道,两个同性,能在QQ上相聊甚欢而互不排斥,片刻间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将友谊从网上拓展到现实中来,想来可能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举。
看余翠荣写的文章,兹以为她是个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蒙古式粗犷女子,见得面来,方觉其言谈举箸间实在是豪爽不足,斯文有余也。或者再豪迈的女人,有其熟读诗书的经历打底,初次见面也是难免形拘于式了。其实,在我看来,本性也好,做出来的也罢,余翠荣是颇有些淑女风范的。眉宇间那份掩不住的淡定与从容,想必是书读无数自然而然历练出来的罢。
闻得余翠荣散文集《今夕何夕》出版了,急急去讨了一本来,捧书于手细细读来,再次体验余翠荣的散文魅力。说再次是因为这本散文集上面的文章我基本上都读过了。再读之际入我眼的是一篇《闲话减肥》,不只是因为我对于减肥也有着同样的经历相似的感受,更因为看到有个编辑请她吃德克士没能使其过足口瘾时,心里那种不解馋的感觉,和着余翠荣的笔端一起陷入翻江倒海的境地,而且我猜对于余翠荣来说,多半那和没吃饱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饭局结束余翠荣回家泡了碗冷米饭,边吃边对其母说:赶明儿我要去“德克士”好好吃一顿,我要三个汉堡,吃两个,扔一个,过不足瘾才怪。心里的笑意一丝丝漾到脸上,及至再也崩不住,终成捧腹大笑……余翠荣的作品就是这样,诙谐风趣的说辞穿行在通篇散文集中,总是在不经意间便幽它一默。
还有一篇《有一种状态叫熟睡》,没错,我喜欢这个题目,比余翠荣还喜欢,因为我的嗜睡,较之余翠荣可能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更加能够理解嗜睡的诸多好处,这大约是因为我比她更没心没肺的缘故。难怪大家都说心宽体胖呢,如此一来,如我、如余翠荣,减肥难以成功,亦是情理中事了。
在读《大姨》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情随着余翠荣的讲述起起落落,几至沉重。大姨的不幸生活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浓缩版本,古来农人养儿只为防老,儿女成群却又老无所养,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这是大姨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大姨夫和大姨的先后离世,更是让余翠荣的心情落寞与沉痛到了极点,作为深爱大姨的外甥,余翠荣当然不愿意一再回忆这种场景,而这种沉痛,让我有感于余翠荣作为一个作家,她身上那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使得她不吐不快,而其人性的光辉在对大姨一生的平淡叙述中,于无意中被演绎升华。值得深思的是,在今天的后套农村,这种现象仍然绝非个别,今天的农人,更多地选择社会养老而非一味超生,可能也与之不无关系。
说了这么多关于余翠荣的作品、余翠荣的事,事实上,我今之于余翠荣,仅仅两面之缘而已。第一次,共同品辣吃火锅鸡;第二次,目的更为单纯直接:索书。
窃以为以文会友者,大可以就是这么简单,有事方才联系,赏文亦可交流,贵在神交也。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征得本人授权,并标注作者及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