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雨丝时而密、时而疏,在各地都爆着40°高温的时候,都江堰只有20°,早上朋友提醒我温度低,要不要穿厚点的衣服,我说不用,运动起来就不冷了,但是到了之后却瑟瑟发抖。从成都市区出发,两个半小时到达了都江堰景区,停好车经过一条古街后,过一座独具特色的廊式古桥——南桥,桥上集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在桥上可以观水之滔滔,下桥左转便进入都江堰景区。
进入景区后,沿着一条清幽的古道,古道上安放着“竹笼装石”、李冰、诸葛亮等与此地相关的人和事。进入都江堰的核心景区前需要过一座桥,桥称作安澜桥。
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何公何母桥”。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代五大古桥之一。行走在安澜索桥上极其晃悠,加上下雨,桥上五颜六色的伞让桥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通晓天文地理的李冰担任蜀郡郡守,其后,李冰父子率众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之上于岷江出山口修建伟大了几千年的“超级工程”——都江堰。 在都江堰,汹涌的岷江水变得“温顺”起来,一座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这方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也正是因为它,才有了世人艳羡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工程它主要由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宝瓶口、鱼嘴、飞沙堰。
一、宝瓶口
他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做“离堆”),岷江一分为二,宝瓶口下游,有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纵横交错河流和水渠灌溉成都平原了。
二、鱼嘴和金刚堤
由于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东岸有山(玉垒山),地势东高西低,在枯水期,江水就不爱往东面流,成都平原就仍然得不到灌溉。怎么办呢?那就搞第二个工程,就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就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
李冰修建都江堰时,采用向大自然借力的办法——“火攻”。带领老百姓们用柴火焚烧岩石,将岩石烧得滚烫后立即浇上江水使之迅速冷却,这样陡然的温度变化会使岩石自然开裂,再用锤凿打。从玉垒山凿开了一道引水口,也就是宝瓶口,被凿开的小部分山体与玉垒山分离,就称离堆。
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等于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金马河);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爱流入宝瓶口的问题。
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那么当丰水季节的时候,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
第三,飞沙堰
“鱼嘴”工程解决了枯水期的问题,和丰水期的部分泥沙淤塞问题,但还没完。因为还有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淤积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都江堰的第三个工程------飞沙堰(相当于现代水库的溢洪堤坝)。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的一段凹槽。所谓的堰和堤的共同点是拦水。但其别就在于,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拦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飞沙堰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
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那么,高出来的水,就全都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到原来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了,这就保证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个妙用在于,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型”的,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半挡着的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据说大石头都会翻滚过去。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深淘滩,低作堰”……这些流传下来的治水秘诀,无一不告诉着我们:都江堰是顺应自然,乘势利导的典范,真正做到了科学、自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完美统一。
起源于公元978年的都江堰放水节,古名“开水节”,是大成都地区集祭祀民俗、生产民俗、节庆民俗、商贸民俗于一体的文化活动。每年冬季枯水期,堰工们根据“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岁修内、外江河道。在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同时也为了纪念李冰,民间举行的庆典活动。2006都江堰放水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风景区玉垒山上,为纪念率众修缮都江堰宏伟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而建,它是都江堰南桥、伏龙观、鱼嘴、夫妻桥等重要风景区之一。但是,我们兴致勃勃游览了都江堰,却没有进过二王庙,实属遗憾。
(参考资料:网络、都江堰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