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驿路奇奇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爱,特别是父亲对子女的爱,总是疏于表达,需要你用心才能体会其中深意的。然而,傅雷却让家书成为传递爱意的媒介,从家长里短到专业素养,从个人修养到人生哲学,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引导渗透,到与孩子互相探讨,用一封封温暖的书信跨越时空的阻隔,陪伴孩子度过那些或艰难或美好的日子,分享喜怒哀乐,实现共同成长。
《傅雷家书》缘何持续热销?
据说,在所有家书类的作品中,有两本书卖得最好,久盛不衰。一本是《曾国藩家书》,还有一本就是《傅雷家书》,本文谈及的《爱在最深切的关头》是《傅雷家书》的另一个版本。
傅雷,这位在翻译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没有因为《贝多芬传》等一系列名人传记的翻译受人瞩目,反而因为一本《傅雷家书》一时名声大噪,红极一时。可以这么说,很多人不是先关注傅雷,再来关注《傅雷家书》的,恰恰相反,是《傅雷家书》让很多人想要走近这个有趣的灵魂,去了解傅雷。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傅雷是一位作家、翻译家,他热爱艺术,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大儿子傅聪留学早期,他常常能给予专业的指导,列出书单供其参考,或是抛出问题,引导其输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就其提出的问题,无论有积极的回应,无论回应篇幅,他都一丝不苟,在工作之余抽时间认认真真给儿子写信,这是怎样热爱艺术又用心良苦的赤子之心啊。
而且,在儿子傅聪在心中倾诉因社交繁忙,或者观点与周围环境、与指导老师意见相左苦恼之时,傅雷没有简单的安慰,或是粗暴地将自己的观点抛给儿子。他劝儿子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切不可因为得了几个奖,就过分沉溺于成绩,而忘却了坚持专业训练的重要性,对于老师,起码的尊重要有,但表达观点要在不伤害彼此情感的基础上。
这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干了一辈子艺术工作的人给予的中肯建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站位更中立,更像是一位旁观者,一个年轻人的大朋友。
这样的情景,让人很难把其与曾经施予严肃,在儿子年少不愿意练琴、贪玩时会采取体罚方式的父亲联系在一起。要知道,父子俩在傅聪出国前为此曾经发生过很多次不愉快。
然而距离产生美,也让傅雷在思念之余开始反思自我的教育方式,进而改变态度,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儿子。
这样,我们便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接地气的父亲形象,也正有赖于此,作品才格外动人,经久不衰。人们在惊叹其平凡的心路历程时,也开始思索这种方式迁移的可能性。
《傅雷家书》究竟写了啥?
和以往单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呈现这部作品的方式不同,此次出版的版本按照人生、艺术、修养、情感进行了不同层面内容的梳理划分,使读者在了解傅雷父子的点滴时,思路更清晰,不再只是一个个零零散散的点,而是穿成了一条条线索,随便哪一种拿出来都可以详谈。
以最接地气的情感为例:
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
这正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普通情感,在傅雷笔下却格外有力厚重。在父子二人的书信中,关乎情感的内容不仅仅是父子之爱,也表达出家中慈母的惦念。尽管傅雷的妻子朱梅馥偶尔也会给傅聪写信,但夫妻本为一体,傅雷替妻子表达爱意也在情理之中。
当傅雷得知儿子有了心中所爱,欣喜之余最先想到的是传授夫妻沟通之道,用自己和妻子多年来相处的经验为他们做好示范,一方面提点儿子,另一方面也不忘嘱咐外籍儿媳,希望他们互敬互让共同进步。
这样情感领域的延续,还具体到理财、社交、育儿等等事宜,无所不包、事无巨细,尽显慈父之心,甚至于还想到了小夫妻在沟通之时面临的文化差异,我们都以为父亲们是粗线条的,你没想到这位父亲竟如此贴心。
而在人生、艺术、修养方面,他的爱意也是具体而丰富的,用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现身说法,建议儿子要多去体验尝试。要不惧挫折;要把积极的态度传递给他人;要去读书,多读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经典,那是文化之根,会让其艺术特色的构筑更加丰满;去旅行,去开阔眼界,从现有环境跳出来,汲取更多的灵感。
这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只因一个“爱”字,无怪乎傅雷说:爱在最深切的关头。每每儿子遇到沟坎,带着父亲关切的信件一直都在身边。
《傅雷家书》对于当今父母教子的借鉴意义
如今年轻一代的父母,从孩子未出生之际就开始借助互联网搜索资料,阅读各类热门的经验帖,或者看一些当代专家总结的教子良方,这当然会有一些助益,但我们也应仔细辨别,不偏听偏信,要有自己的观点。
而《傅雷家书》,尽管算不得什么专业的教育类书籍,但其中不乏正反两方面的教子经验,其实际借鉴意义不亚于专业的理论书籍:
1.身教与言传并重
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身教大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放在那里,比说一万句正向的话更有用,孩子有样学样就够了。可你看傅雷,原本优秀,你看那气势: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但之前脾气暴躁,儿子如果延续这种风格,就算再是天才,也会遭人厌恶,很难在圈子里立足。总有一天,他会把父母加诸在他身上的投射到别人身上。
傅雷大概意识到了这一点,再加上儿子常年在外,自然要更多用语言去传递。具体到我们身上,在孩子身边时,以身教为主;不在孩子身边时,以言传为主。同时,反思自己平时行为的之处,及时调整言行,为孩子做好表率。
正所谓:身教与言传并重。
2.告诉孩子无论如何记得要快乐
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
良好的心态实际上一种修养,如果说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是以父母的影响力为主,后期则更多的涉及孩子的自主性。每天接触的人、事、物,看待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是这些一点一点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往往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这就需要父母通过增加孩子的眼界和见识,帮助孩子去接触一些优质的书籍、课程,适时释放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强大内心。
正所谓,人生短短几十年,无论如何记得要快乐。
3.要让孩子相信“真善美”
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会宣扬善,传递美,留存真。
艺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但“真善美”这类的核心思想不会变,有一颗敏感的心,愿意去感知这个世界的真善美,而不是过早的让他们看到那些丑恶与不堪,能为孩子构筑起安全感,不会小小年纪就悲观厌世。
狭隘的美是爱美之心,审美情趣,而广泛意义上,真善美本为一体。童话故事之所以受孩子欢迎,就是因为符合小孩子的审美。而一个从小就矫揉造作的孩子,又怎么指望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正所谓,要相信爱,传递爱,相信真善美,让孩子看到丰富多彩而又欢乐的世界。
4.要善于和孩子交朋友
“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
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用经历告诉孩子少走弯路本没错,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本着开放原则,分析利弊,而非一味说教。而后,一定要说明自己的建议今后供参考,选择权还在自己手里。如果孩子一要执着向前冲,也不必拼命拦截,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很多事有了教训反而记忆更深刻。
这方面要注意,最好在孩子尚年幼之际建立彼此信任,否则日后沟通可能出现障碍,更别提畅快谈心了。傅雷本人不就用了很多封信,才逐步增进了父子间的情感吗?
遇到新知可以像个老师那样讲解,遇到困惑则应该是知己的身份,两种身份自由切换,这才是完美的家长。
教育孩子未必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一定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子之心,期待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教子一事上,学问是锦上添花,而一颗真心、没有隔阂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