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边晨练,一边听得到头条。听到说,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被当代小学生diss了。他们认为,织女是个恋爱脑,而牛郎是个losser,倒是王母娘娘始终保持了人间清醒。这种解读,真是有点碎了我的三观,但你能说孩子们说的没有道理么?
是什么造成我们80后那一代人对牛郎织女的解读与当代孩子的解读不同呢?
可能当下的时代太现实,太残酷,太卷,让孩子们已经不相信童话了。而我们那一代人,是到了20多岁以后,才唱起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恐怕和智商情商关系不大,而是每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更大吧。
童话故事虽然是故事,长久流传下来的结构却都是差不多的。美好的开始,不幸的遭遇,再经历磨难突破自己,最后又重新美好。故事的进程感,是会给人以希望的。关注的不只是成年人看来太过梦幻的结局,而是进程感,带来的希望。
我是从小读童话的一代,那时候的故事,成年之后回想起来都是漏洞,也都可以换一种方式解读。但童话,就是儿童们的话本啊,应该是让孩子有个通过故事建立人生进程感,和人生希望的三观,而不是过早的把成人世界理解童话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纯粹的单纯和善良或许只有孩童时代才有,那份美好,是特别珍贵的,错过了就不可能再拥有那份单纯善良的美好。没有孩童时代的美好,就如同人生烙印了心理缺失,成为人生永远的遗憾。童年回不去,美好就不会再能体会。
从小就以成人视角解读一切的孩子,或许等长大的时候,回想起来也会说,不曾有过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