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天气尤其炎热,眼看着就要到了立秋的节气了,可是这温度却一天天的上来了,难道还真是人们俗话说的“秋老虎”?傍晚和孩子一起外出,孩子嚷嚷着要吃披萨,这对于我来说做出来难度有点高,况且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做成的,于是决定带孩子外出“觅食”。因为时间还早,店里的人稀疏坐着三两桌,喝着饮料,品着冷饮的多,吃饭的居然少。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点到的披萨不一会就被端了出来,看着眼前色泽诱人的披萨,再嗅着那迷人的味道,和孩子对视一下——“开工”!两个人麻利地戴好手套,齐刷刷地把手伸向了披萨。就在我们的大朵快颐即将结束的时候,从店门外走近三个人,因为孩子进门的喊声很响亮——“我要吃牛排”一句话吸引全部店里的顾客,看着一个个侧目的顾客,我也不由自主的朝外看了看——
原来是一对老人带着一个男孩子。男孩子约莫四五的样子,身着明黄色的T恤衫,腿上穿着深卡其色的七分短裤,理着小平头,圆乎乎的脸上,一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一看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孙子很熟练的来到了柜台前,一边喊着“我要吃牛排”,一边伸手去拿菜单,看着这架势应该是一位“小老顾客”。身后的爷爷奶奶还未曾到达柜台前,小家伙已经抱着菜单“通通通”来到了我的领座,一骨碌爬上了座位,然后调整了坐姿,坐在桌前开始饶有兴致的看起了菜单。这还是一个胆子很大的小朋友嘛!我正想着。这时候,孩子身后的爷爷奶奶才一前一后地来到了桌前。两位老人家都约莫六十多岁,都是花白的头发,面色倒是红润,老奶奶穿了件素色碎花的衬衫,浅色的裤子,一头半长的卷发稍稍在脑后随便挽了起来,圆的脸庞上一双半眯状态的眼睛,一边往前走,一边的目光早已经落在了孙子的身上。爷爷紧跟着走了过来,一件浅一点的藏蓝色T恤衫,一件灰白色的裤子,走起路来脊背稍稍有点驼,但是面庞看着很精神,尤其那双眼睛,和眼前的小孩真是有八九分的相似。爷爷一边走过来,边落座,边问“吃什么呢?”
男孩一看爷爷坐下了,赶忙把菜谱转了个方向递到了爷爷眼前,一边回答着“我要吃西冷牛排、黑胡椒披萨、还要吃那个面......”一边早已经不安分地再次手脚都爬上了座位,因为这是一条长长靠着墙的如同沙发的座位,边趴着,边强调着要吃的东西,爷爷一边看着一边和他商量着,奶奶在一边凑上来看了看菜单,嘴里嘀咕着“这有什么好吃的,还不如我给你们做一锅酸汤面条呢!”爷爷微微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孙子听奶奶这么一说,立马又大喊一声“我就要吃牛排,不吃汤面,还要吃那个没汤的炒面.......”爷爷边翻着,边看着说“牛排别吃了吧,咱们吃个披萨,再来个喝的......”爷爷的话没说完,孙子再次打断了爷爷的话“不行!要吃,对了,还要果汁!”奶奶一脸的无奈,“唉,还不如我给你们做呢......”爷爷又再次一遍遍的翻阅着菜单......
大约过了五分钟吧,爷爷拿着菜单去了柜台点餐,小男孩一骨碌又从座位上跳了下来,紧紧地跟在爷爷后面去了柜台,看着爷俩一起去了,奶奶不放心的坐在座位上“哎哎——”地叫着爷爷,可能是由于店里还有其他的人,奶奶两次都中断了自己的话语,支支吾吾地没有说清自己的意思,而且从爷爷的反映来看,老爷子一点都没听清楚奶奶在说什么......
就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已经结束了“战斗”,走出了店门,在门口经过柜台的时候,只听到爷爷指着菜单说“要这个,这个,这个......”
至于最后到底要了什么,我无从知晓,但是在回来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刚才的画面。
首先肯定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也能肯定这是一对慈祥的爷爷奶奶,更能肯定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爷爷奶奶是很爱这个孩子,可是却总觉得在这看似温馨的画面里,夹杂着那么一丝不太和谐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就是爱的方式的问题吧。
尽管不能深入他们的生活,但是“小事不小”,爷爷奶奶对这个孩子爱的深沉,爷爷奶奶的这份爱里明显缺乏了规则意识,已经到达了宠溺的地步。
在孩子进门时,旁若无人的大喊大叫的时候,爷爷奶奶只是笑眯眯地跟在身后,并没有半点言语;在孩子爬到了座位上爬来爬去的时候,爷爷奶奶也未曾制止半句;在孩子任性地一遍遍强调着要吃什么的时候,爷爷奶奶并没有给与自己的引导。从始至终就只有奶奶小声地嘀咕了几声不同的意见,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正是形成规范意识的关键时刻,不管是在公共场合的大喊大叫,还是随意穿着鞋子爬到座位上,还是只为自己着想任性大声强调点菜内容的时候,这些都应该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可是在这样的过程里,一对老人都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沉默着,在这沉默的背后,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是不想让孩子失望,是怕在公众场合的呵斥引来众人的不适,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白孩子是一张白纸,而在这张白纸上协助他们图画的就是我们的家长们,公共场合没有公共规划意识,不能遵守公共秩序,作为一个孩子他是意识不到的,可是作为大人是可以意识到的,当全店的顾客都开始侧目的时候,那就说明这已经引起了众人的不适,这种行为明显的是不符合这样环境的行为了,如果大人能够一次次有耐心的提醒孩子,那么规则意识的种子就会慢慢的种植在孩子心中,以后成长为一名遵守社会公德的“小绅士”了。在孩子肆无忌惮地穿着鞋子爬到座位上,并且来回爬行的时候,他只是为了玩耍,其他的问题他是意识不到的,尽管座位没有人坐,可是应当让孩子明白,座位不是游乐场,不应该这样去做,况且这里是餐厅,小鞋子上的尘土是否会沾染那一排排的座位呢?这也是一种社会公德的遵守。如果孩子这样下去,从一点小时拓展开来,那么以后上了学会遵守学校的相关秩序吗?会遵守课堂上的各项秩序吗?再以后走向社会呢?这真的很难说。
因为我们都知道养成一种新的习惯,远远要快于改变一种旧的习惯。一个如此聪明、性格活泼的孩子如果长此以往走下去,他的聪明、活泼还会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吗?他会不会沉寂在不断纠正自己不良习惯的漩涡里,而不断地失去最美好的时光呢?
在点菜的过程中,孩子点了很多,一方面量过多,一方面根本没有想到同来的还有爷爷奶奶,并没有顾忌到他人。爷爷奶奶的一腔爱意全部都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却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应当,心里根本没有半点感恩之意,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像之前看过的一则报道“一碗牛肉面”的悲哀啊。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更是渊源流长。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孝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目前已然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可是眼前的这一幕,在孩子最能受到这一规范教化的时刻,却被我们忽略了,那么孩子的这部分是不是就此会被缺失掉呢?
想想那新闻里经常报道的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件吧,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从小开始的,规则规范意识也是从小开始的,当我们都以孩子还小为由,而忽略了这些教育的时候,当某一天在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会责备孩子“你怎么能这么做?”岂不知,在孩子的意识里,他根本就没有被教化过“他不能这么做”,既然没有被教化过,我们又有是什么理由去指责孩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长大过程中或者是长大后出现问题,其根源都是在婴幼儿时期,那时候没有发生问题,不表示以后不会发生问题,如果我们都能意识到孩子婴幼儿时期重要与长大后,那么我们可能会避免面临更多比如“马加爵、药家鑫、北大弑母等等”的匪夷所思的事件吧。
也许,只是自己小题大做,不能盲人摸象,以管窥豹,可是小事不小呢,中国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三岁看大,七岁至老”的谚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期待着,期待着,未来的每一天里,这样的情景少些,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