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所谓灵魂在路上,其实指的就是通过不断地读书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心智。
私以为,如果一个人想要真正获得智慧,了解世界的规律,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同样也可以达到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么最好,也是最快的方法便是读书。
当然,书籍的种类繁多,书籍的数量也浩如烟海,在阅读时应该如何选择呢?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我建议各位阅读史书,但是请注意我所谈的仅仅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并非世界范围的史书。
因为中国的历史延续了几千年而且中华民族的文化至今依然影响着世界,如果我们能够用一生的时间尽得中国史书上的智慧,此生足矣了。
下面就从五个方面逐一解释为什么我建议大家读史书。
其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至今很大程度上依赖优秀的史书,中国人特有的处世风格和思考方式也深受经典史书的影响。
在种类繁多的史书中,有传承中华文化的,比如《诗经》,《古文观止》等;有传递经验教训,让后世以史为鉴的,比如《资治通鉴》等;有传递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帮助个体获得更好的发展,比如《传习录》;有古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比如《道德经》,《易经》等。
古代的中国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在一个个的文字中,而这些文字穿过千百年的历史长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其二是史书的内容质量往往都很高。经常看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人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希望自己青史留名,而不是说希望自己家财万贯。对于读书人更是如此,他们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态著书立说,一定会将自己的文采,自己的学识在书籍中发挥到极致。
因此当你阅读到《古文观止》中的《滕王阁序》,你会拍案叫绝,感叹世间竟然如此好的文章;当你阅读到《资治通鉴》中的《巫蛊之乱》,你会明白父子之间一旦失去良性沟通,后果将多么严重。
试问,对于流传下来的古书史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阅读呢?
其三是快餐式书籍不可取。前面我们说到古人写书多数为了万世流芳,而现代人写书多数是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书籍能够流传多久,在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书还有没有人会看。
当然我也能够理解当前社会人心浮躁,大家都喜欢快餐式的一切,比如读书喜欢读爽文,看电视需要加速播放,吃饭也喜欢速食。但是我还是要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顾此一定会失彼。对于读书而言,如果沉迷于快餐式书籍,成为为别人创造利益的工具,那么将错过那些使自己终生受益的史书。
其四是读书要古,饮酒要陈。人们常说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比如想要读书,却不知道什么是好书,生怕自己遇“书”不淑。对于此类情况,大家只需要记住,凡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书籍,一定是值得阅读的书籍。我们国家的历史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糟粕类的史书早已经被淘汰,而流传至今的则一定是古人想要让我们细细研读的。
其五是史书是一切道理的源头。很多人在想通道理方面存在一个误区,经常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么自己就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想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你能够经常翻看史书,你就会发现很多道理古人早就想明白了。如若不然,在过去数千年的时间里,古人的日子过的也太盲目了吧。
我也常听人说,有时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或者读一些当代名人的书籍,也能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我并不反驳这一点,但是我必须要说当代很多的观点的根都在史书上。
比如有人告诉你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就是让你不要太嚣张,要尊重别人。你觉得这是现代人悟出来的道理,但你读了《资治通鉴》就会发现,三家分晋表达的也有这一层意思,晋国最后一代国君智瑶就是反面教材。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而史书,便是源头。
文章的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史书,希望各位读者可以尝试阅读一下。
第一本是《资治通鉴》,它是帝王之书,但对于普通人的成长也有帮助。第二本是《史记》,通过历朝历代人物的经典故事,让我们间接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第三本是《传习录》,记录了心学始祖王阳明的一些语录,为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提供指导。第四本是《道德经》,这是道家著作,它体现了老子对于自然,宇宙和人类思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