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大洋对岸火遍全球,此书是作者的处女作,自2019年上市之后迅速占领全球图书畅销榜。中文版书名由作者亲自命名,近段时间也在国内各大平台上广受读者好评,大有”屠榜“之势。这本书读完时,我发现自己是眉毛紧缩的状态,且心中回荡着震撼和困惑久久无法平息,它值得推荐给每个人!尤其是作者最后对教育的提炼尤其精彩。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全书以作者视角出发回忆自幼成长的经历,按照时间和自我蜕变的阶段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没有取名,但我个人认为,三个部分的关键词分别是:探索——怀疑——蜕变。
第一部分:探索
近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成年人回望的童年就像一部荒诞剧,有着既天真又危险的脸孔。作者塔拉的家庭成员,有你熟悉的家长形象,也有你不熟悉的环境和价值观。一个偏执又狂躁的父亲,坚信世界末日,且身体力改造居家和储备物资;不相信政府和医疗,子女从没上过学校,没去过医院,没有社会信息,甚至作者直到9岁才有了自己的出生证明。一个坚强智慧的母亲,不断受到丈夫掌控和影响而从一个“正常人”变为信奉和执行“精神疗法”的神婆。四个兄弟姐妹,有软弱早嫁的姐姐,有瘦弱理智的哥哥,有服从顺应的弟弟,还有一个塔拉童年阴影——易怒多动且有控制欲望的暴力狂哥哥。这家人也仿佛过着精神和肉体双重独立的世界,与亲友和朋友关系疏远。
不去上学,子女们就在家帮助父母做家事,以及在爸爸的废料厂里挑选有剩余价值的破铜烂铁,切割成合理形状带到镇上出售,为了补贴家用和赚钱,子女们早早的兼职打工。不去医院,贫苦家庭的孩子也只有靠自愈来恢复。即使碰上车祸,火灾事故等灾祸时的身体创伤也不过是让家人们涂上母亲自己做的草药和所谓的滴液来治疗。接连碰上的大小事故是不幸的,但这种荒唐的治疗方案居然能让成员到最后尚能逐渐康复,却也是一大幸运。
塔拉自小虽然受到特殊的精神和文化教育,但是在意识未觉醒之前尚还不至于有痛苦。只有在与哥哥肖恩起冲突时,才会感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哥哥肖恩有控制倾向,对待妹妹和女友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感,平日的互动游戏存在于:“帮我拿杯水”,待水拿到眼前,“不,我不要水,我要牛奶”,换牛奶给他,“我说了我要水”,这样的来回能跑半小时,如果不依,肖恩的眼神就变了,身体暴力随之而来,拖拽,殴打,把头按到马桶里,直至承认自己轻佻的言行。。。幼时的作者不知反抗,唯有服从和过后的自责和难过。这样的经历,持续存在在作者的青春期,对于一个懵懂少女,任谁都是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
这个部分的后半段,终于能看到希望的种子开始种下。哥哥中的其中之一泰勒最先觉醒,在帮忙农活和对抗暴力洗脑之间找到自己的净土,在地下室里完成自我学习,并成功申请到大学入学资格。泰勒是塔拉在家里唯一的能感受与众不同的平静所在,哥哥在离家时,鼓励塔拉也开始学习,并以大学为目标。“她把目光转向我。我已多年没感受到她目光的力量了,为此我惊呆了。“在我所有的孩子中,”她说,“我原以为你才是那个穿越熊熊大火冲出这里的人。我从没料到会是泰勒——那令人意外——而不是你。你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让任何事阻止你走。”
第二部分:怀疑
人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学习能力和好奇心很强。只要世界多在塔拉面前多展示一点可能性,她仿佛本能般就想要抓住。泰勒的离家上学给了塔拉很大的触动,她明白她也可以。这阶段的塔拉,对父亲的专制和哥哥的暴力已生出逃离的想法,特别是去镇上拜访外婆或其他“正常生活”的人家时,她能明显感受到差异,感受到另一种文明世界的春风,那是跟家里氛围截然不同的存在。在家务和对抗中,塔拉跌跌撞撞的通过自学拿到了入学通知书,未来的学霸终于踏上了求学之路。
离开与世独立的家,来到大学象牙塔里,塔拉面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学习的知识对从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塔拉而言压力巨大,但这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忘我的投入可以克服,而事实上,塔拉确实在最后获得了全A的成绩得到奖学金。大学里最大的挑战和怀疑来自于人际关系,和同学,和老师,和有好感的异性,塔拉都有点局促不知如何互动。真实世界对塔拉来说简直称得上”异常“。
”现在,我需要了解那些伟大的历史看门人是如何向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妥协的。我想如果我能接受他们所写的东西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话语和修正过程的结果,也许我就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人认同的历史不是我被教导的历史。"
阅读和学习使塔拉的人格逐渐丰满,也越能以客观角度看待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她开始思考以往她所受到的教育以及这教育的正确性。在缝隙中逐渐找到了平衡故我和重塑自我的路程。她仍然会害怕父亲害怕哥哥,但也尝试着在表达自己,试着在改变家人的认知。她越来越能融入社会和学校生活,但跟家庭之间的关系只要回到家庭环境之中,一切又仿佛回到原点,只有那个时候,她才又感受到了幼年的痛苦,也是在一次次尝试中失败导致与家人渐行渐远。
“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价,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
此时,塔拉通过教会的资助,完成了剑桥硕士学位的学习,且正在申请哈佛博士。
第三部分 蜕变
新生的过程其实及其痛苦,意味着要推翻自幼熟悉的一切,根源上否定,自我也随之崩塌。塔拉也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帮助,也开始接受常规医疗。此时的她是学术天才,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学术道路上披襟斩棘。如果你知道她曾今经历过的一切,你也会对她现有成就感到震惊。仿佛废墟中开出的玫瑰,顽强又绚丽。这时的家里,也有着极具讽刺的经历。由于父亲在一次火灾中幸存下来,经过母亲和家人所谓精神疗法的自我治疗之后康复,他们一家在当地备受到信徒们的崇拜,草药精油生意越做越大。家里的孩子也分成了天差地别的两边。五个孩子三个攻读博士学位,融入了主流群体,其他孩子留在家中,给父母打工,受父母支配。男人或活成了翻版父亲模样,或懦弱服从;女生任劳任怨,放弃自我,甘心追随。这家人的天地两极,令人唏嘘。
长大成人到而立之年的塔拉,已看清这横跨在自己与家人之间的鸿沟,有些差异,存在了便再也无法修补。好在塔拉身边,也还有家人,如泰勒,如姨妈,这些与本家人决裂,不认同家人的人,彼此又重聚在了一起。
“我们的生活在轮回一四季轮回,昼夜轮回一在永恒的变换中轮回,每完成一次轮回,就意味着一切未有任何改变。”时间往复巡回,书写时间的是自己。塔拉前半辈子,战胜了愚昧,用强大的自我精神力实现了自我救赎,如今的塔拉自信,多元,丰富的经历也造就了她对历史研究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寻常人看完书之后我相信不会产生太多共鸣,因为经历太特殊,与我们熟悉的生活没有太多共通性。但我们能透过塔拉的双眼和叙述看到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里,还有那么一群人,过着如此不同的生活,也有那么一群人,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意志力在与周遭抗争。这种力量——“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文末的升华揭示出主题,与序言中作者对教育的理解想呼应,读完让人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