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六七年了吧,生活每日如海水般按部就班地向前流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而我,仅是其中的一条小鱼,曾绞尽脑汁地思考,曾千方百计地腾挪,曾废寝忘食地尝试,可是终究不能逆流而上。
有过郁闷、有过不甘、有过泪水,有过种种默默品尝过但是说不出来的情绪,但我始终没和生活吵闹、跳脚、更没撂挑子,我一声没吭。
比我小的女同事甲看我如此步履维艰也不过过上了“一般人的日子”,忍不住当着我的面,扬起眉毛对小同事乙说:“小乙,咱俩一定要找一个有房有车的老公,别像Y那么累, Y是没有机会了。”
小甲比我小三岁,从来不叫我Y姐,但只要是地位比她高的,哪怕比她大一天,她也张口闭口地称呼“姐”。
某一天,她又凑到我跟前神神秘秘地说:“你知道吗,新媒体刚刚任命的主任和你一样大,这才是年轻有为啊。”说完,她盯住我,眼中满是抑制不住的鄙夷。
就是这样啊,当你自以为兢兢业业地工作,掏心掏肺地处世时,总有人横冲直撞地跑出来,对你指手画脚,把你放在一个世俗的天平上称来称去。
当然,除了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
没有任何意外的成长让我的角色不停转换,从谁的闺女,到谁的媳妇,到谁的妈妈,有应接不暇的时候,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在起起伏伏的生活中面对年幼的女儿,苍老的妈妈,心里似乎还住着一个男童的爱人,怎么保持良好的情绪成了首要问题。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家并不厚重的家门是有魔力的,每当我不开心的站在门外时,它就无限拉长自己的身子,将自己变为一个幽深而又温暖的隧道,然后轻柔地唤我进入,待我调理好自己的心情,才放我出去。
我清醒的知道,无论是忍耐,还是调整都不够。
我能感受到,有个声音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它说:“读书啊,读书。”虽然有时候它一不留神我也会偷懒,原地不动,但多数时候我会在它铁面无私地监督下虔诚地向前,或不疾不徐,或日行千里。
我要求自己水滴石穿般地坚持,孩儿睡则睡,黎明即起,最近两年里将很多如雷贯耳却不曾谋面的书一本本“吃下去”,同时灌入耳朵——我读书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为了把书中的美好都烙入大脑的每一个褶皱里,我同时采取三重奏:眼看文字版,耳听朗读版,手握笔做标记。我是多么欣喜地敲下这些曾看过、听过、勾画过的书啊:《红楼梦》、《围城》、《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包法利夫人》、《高老头》、《看见》、《平生欢》、《大地之灯》、《天长地久》、《目送》……
目前,读书没有给我带来主流标准里的成功,但是它带着我走向了更宽广的世界和无边无际的豁达。我明白了,我之所以不在乎,不吭声是因为“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杨绛先生翻译的兰德的诗);是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因为“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读书与写作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好朋友,如我们的左右手。
于我而言读书是输入,是积蓄;写作是输出,是释放。我提醒自己注意观察,注意聆听,积累素材,脑中谋划,然后利用零碎的时间写出来。
前行的路上,谁不想遇见一些志同道合的灵魂,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吸引,互相成全。
我在手机里安装了很多读书、写作类的App,微信里关注了很多读书类的公众号,也辗转关注了很多喜欢读书、写作的朋友。
在朋友圈看到了简书的大咖们组织的“谈写作|有声读书”的消息,我觉得自己心心念念的两件事都有了更好的落点,毫不犹豫地入群,联系管理员,忐忑地以一个小白的身份参与进去。在这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不算铿锵但很坚定;也听到了他人的声音,清脆随心的、淳厚隽永的、真诚澎湃的……在这里了解了更多的作者以及他们的作品,散文、诗歌、小说等精彩纷呈。所有这些都揉成了一股线,缀在我的心上,引导我在未来的人生迷宫中自如地穿梭。
2109年3月是美好的,我遇见了春天,遇见了“谈写作|有声读书”这个团体。愿我们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