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伯德小姐》(Lady Bird)是讲诉一个美国西南部小城市女孩Christine想要离开父母,去到纽约读大学的故事。她之所以自己给自己起名Lady Bird, 也是希望能够像鸟一样自由,飞向向往的天空。电影的光线温和,衬托出这个西南小镇的温馨与舒适,实话说,这里很适合养老。但马上十八岁的女主Christine却想要离开这儿,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经历风雨。
故事很简单,但电影之所以令人感动,是因为我们很多人能在其中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也曾是Christine,有一些虚荣,有一些勇敢,有一些冲动,有一些执拗。不管我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我们依然爱自己的家人,信任自己的朋友,希望带着他们的祝福,我们能够飞得更远。
1
我们总是渴望远方
我永远忘不掉,最初踏入北京的感觉,既紧张又兴奋。十七岁的我,独自一人来到北京这座一待就是十几年的城市。我也曾像电影中的女主Christine那样渴望融入大城市,像个追梦人般对大城市的痴迷。就像电影中的女主Christine想要去到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比如纽约。
纽约是个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不论是Taylor Swift的歌曲《Wellcome to New York》中所唱的那样,“Everybody here wanted something more, searching for a sound we haven’t heard before”。还是Alicia Keys的歌曲《Empire State of Mind》中唱到的那样,“If I could make it here, I could make it anywhere”。纽约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也吸引着这只从未走出家乡的小鸟Christine。
对于一个在小城市沙加缅都长大的女孩Christine来说,她的渴望就是离开这里,去到纽约。于是,她开始为自己争取去纽约读大学的机会,她与母亲有了矛盾。在母亲的眼里,她没有那样的才华,家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这样的选择是不现实的。但她想好了,她要去纽约,无论如何,她都要去那里。
在沙加缅都, 她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合唱团的角色,她反倒不开心。而在纽约,她就需要与别人竞争,这反倒是她期待的。这就好像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投。父母永远是为孩子好,但孩子总是想要经历风雨,然后见彩虹。女主渴望远方,渴望自由,最终,她真的到了心中的远方-纽约。Christine作为自己的舞台的主角,也才刚刚登场。
2
我们总是渴望经历
十七岁的我,独自踏上火车,并不觉得孤独,而是异常兴奋。我来到北京,因为我渴望自由,渴望遇到爱情,渴望实现梦想,也渴望经历风雨。
电影中,女主Christine感到遗憾,长到这么大,还没有经历风雨。越是被父母保护的好,越是有强烈的内心冲动想要挣脱。
而Christine的母亲爱女心切,之所以选择天主教高中,也是觉得比公立学校安全。她希望能永远做那只守护自己的孩子的母鸟,让孩子能免受世界伤害。可是孩子却不愿意,不接受这一切。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父母那个时代的生活模式已经无法再适用于未来了,孩子终将不是能留在窝里的小鸟。
这让我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他将自己的翅膀给了儿子伊卡洛斯,希望儿子和自己能够一起飞出迷宫。然而儿子的翅膀却被太阳烤化了,最终儿子坠入海洋而死。就像电影中,Christine的父母给予女儿的翅膀可能并不能保护他们周全,真正要做的就是放手,并给予孩子祝福,让他们去经历。
最终,Christine如愿被纽约的大学录取了。母亲让父亲送Christine登机,自己却没有与Christine告别。她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鸟儿终于要飞走了,未来的世界里,她再也无法为小鸟遮风挡雨。
3
最终,我们还是做回了自己
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是一部青春电影。它让人感动地方在于,电影让我们重新回顾自己的青春,从而更珍惜今天的一切。我们每个人都曾不满意自己身上的标签,就像女主Christine不满意父母取的名字,而非要自己给自己起个别人都觉得很怪的名字Lady Bird。我们也像女主Christine那样,羡慕有文化气息的城市,希望自己能活成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想去自由的地方,过自己定义的生活,但是很快我们又会发现,美好东西的背面总是有着碎屑与忧愁。世上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生活,而我们自己更是不完美。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去做别人,最终我们还是做回了自己。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只有与自己和解,才是我们真正长大的时候。
女主生在天主教家庭,甚至在天主教高中上学,但她不信上帝。最终当她来到纽约读大学,一夜宿醉之后醒来,她却不自觉地走近了教堂。她明白了,一直抗拒的东西早已与自己融为一体,无论你怎么挣扎,你都不可能摆脱,她最终选择了平静的接受。
我们每个来到异乡打拼的人也都曾希望自己像鸟儿一样,可以自由飞翔。但现实是残酷的,不久我们便发现,外面的天空中不光有更大的鸟,还有猎人。
我们努力摆脱小地方的气质,但最终小地方还是在我们生命里刻下了深深烙印。曾听你个朋友讲自己的故事,她来自西南的一个小城市,到了北京依然有一口浓浓的乡音,甚至讲英文时也带着口音。于是经常有人开她玩笑,她恐惧到不敢说话,每天悄悄练习说普通话。后来,她的普通话标越来越标准,但她烧的菜还是故乡那股浓浓的辣椒味,于是她便不再抗争。最终,选择与自己和解。
我们也像Lady Bird那样,有自己钟情的城市,无论在哪里,那里都会既有黑暗也有阳光,既有悲伤也有快乐。我们与家人曾互相伤害过,又最终和解,我们与朋友互相抛弃过,又最终拥抱,我们与这个世界对立过,又最终释怀。来到一座城,走进一间房,爱上一张床,绝不后悔。最终,我们不问who are you, 而问who you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