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中国电影“疯”了。
接连创出神话。
但在Sir看来,最疯的哪里是电影,分明是——
房价。
相信各位毒友朋友圈,最近一定被这样的标题刷过屏——
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
电影,就是现实的平行宇宙(好吧是Sir瞎掰的)
今日中国发生的种种怪现状,其实早已被电影预言。
这部电影,还是去年的。
《大空头》
虽然《大空头》在本届奥斯卡仅斩获最佳改编剧本。
但相信Sir,观赏性绝对不输任何一部拿奖大户。
IMDb8.0。
豆瓣8.2。
《卫报》甩出四星高分——
用戏剧手法重演了2007-08年那场金融危机背后的混乱和腐败。
《好莱坞报道者》更直接——
一部有趣的,迈克•摩尔式的愤怒电影。它指控的是整个美国金融体系。
而在Sir看来,《大空头》不仅在形形色色的金融题材中,找到一个全新视角。
且,这种视角,超越国界。
尤其对我们而言,几乎是赤裸裸的警醒。
这是一个发国难财的故事。
下注的,主要有三队人马。
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独眼股票基金管理人,前神经学家。
他是个怪人,在高档写字楼穿短袖汗衫大裤衩,公放吵翻天的摇滚乐。
他对数据天生敏感,也只信任数据。
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对冲基金经理。
曾经有个弟弟,因为受了惨重的经济打击,想不开,跳楼。
所以他对其供职的行业有抵触的罪恶感。
同时,是个刀子嘴的耿直Boy。
查尔斯•盖勒(约翰•马加罗饰)和杰米•希普利(芬•维特洛克 饰),华尔街新人,希望通过押对宝赚快钱。
当然,背后有退休银行家的全力支撑。
粗糙点说,这三组人马都集合了怪胎,卢瑟,和高智商等特点。
全是美国金融市场的小人物。
他们赌什么。
美国房地产未来。
怎么赌。
通过购买一个叫CDS的金融产品。
CDS是啥子玩意儿。
CDS:(credit default swaps)。
这就是经济学的秘密——
它们(金融机构)有意设计得这么无趣,利用各种术语让你觉得自己很蠢,然后把决定权交出去。
简单说,CDS就是跟银行对赌。
银行为美国房产市场承担风险。
市场旺,他们给银行交钱。
市场衰,银行给他们赔钱。
这是一桩银行乐见其成的买卖——
那是2005年,美国房地产正蒸蒸日上。
没人相信房产市场会塌。
是吗?房地产市场可是坚如磐石
此情此景,毒友们是不是似曾相识。
《大空头》的一切,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电影里——
马克团队走访房屋中介。
发现不管谁,完全不做金融信用调查,想买就能买。
他们没钱也能贷到款?
大伙想要房,公司顺应民意呗,你当然愿意。
一个没有稳定收入的脱衣舞女,也买了五套房。
现实中——
3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首套房贷款利率8.5折,极个别8.3折。
最近甚至曝出了,零首付(之后被迅速叫停)——
房贷低门槛,令市场涌入一堆超级买家。
电影里——
一人手握几套住房是平常事,甚至连狗都可以当房主。
现实中——
电影里——
佛罗里达豪宅区实地考察,偌大的新宅区,入住率还不到5%,恍如鬼城。
现实中——
电影中,关于合成CDO的解释——
房价一直在涨啊涨
人们会觉得房价不可能跌下来
旁观的人心想,赌边注的话,也不会输
现实中,是不是有这种形式的变种——
买房者凑了资金一起买房,拿下一套单价6万元、总价600万元的市区二手房。
等到3个月后房价上涨到700万元的“约定线”后再卖出,将赚得的100万元进行分成,各分得一部分资金,具体分法按照投资股比例计算。
所有人都发疯似地贷款、买房、卖房、赚钱,然后再贷款、再买房、再卖房、再赚钱……
房子,不再用来住,而是投资品。
我们能从各个侧面,看到这场经济危机从酝酿到爆发的全貌。
但它,真的过去了么?
正如影片开头引用马克·吐温的金句所言:
让你陷入麻烦的,并不是你未知的东西,而是那些你确信无疑、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的东西。
《大空头》是美国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刘易斯的小说。
迈克尔曾是美国金融业人士。
他早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后进入华尔街顶级投行所罗门兄弟。
其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以其亲身经历,揭示了华尔街尔虞我诈的黑暗世界。
被公认为华尔街经典读物。
他的小说大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主要人物都有原型。
近几年,作品逐渐受好莱坞青睐。
2009年奥斯卡提名电影《弱点》便改编自其小说《弱点:比赛进程》。
2011年的《点球成金》也源自他的《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
迈克尔•刘易斯作品都励志。
但与一般励志不同,更侧重数据和理论实现。
《点球成金》里,布拉德•皮特不顾俱乐部里的一群老家伙反对,运用数学建模使弱旅球队连胜20场。
《大空头》,玩的是数据和经济金融学。
为了让观众消化这些知识,导演亚当·麦凯开脑洞地引入局外人。
打破“第四面墙”,通过流行明星,用浅显直白的大俗话,传道授课。
《华尔街之狼》里的小李性感妖娆的老婆玛格特•罗比,躺在泡泡浴缸里给我们解释次级贷。
听到次贷词,你就想:狗屎货
名厨安东尼•伯尔顿,结合高级餐厅利用剩余食材做新菜的例子,解释CDO。
这不再是烂鱼,这是新东西!
还有美国经济学会主席赛勒博士和歌星赛琳娜•戈麦斯,用赌局下注的例子,讲解合成CDO。
同时,为了增加可看度和娱乐性,导演亚当•麦凯还插入MV、新闻影像、电视节目、动画等……
新闻片段和MTV的蒙太奇,既让观众感觉故事根植现实,同时,也加剧了电影喜感和快感。
说白了,他就是要我们真的弄懂泡沫背后的金融运作。
这种做法得到外媒交口称赞。
The Telegraph就称“这部喜剧让人血液沸腾,不但把各种艰深的概念都解释清楚了,还解释得很好玩”。
影评人Glen Kenny在Roger Ebert网站上撰文:“这部电影了不得,它极具娱乐性,又让人痛心疾首。我们也可以改叫它‘美国恐怖故事”。
没错,《大空头》第一眼是喜剧,但背后的故事,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悲剧。
它令5万亿美元凭空蒸发,600万人失业,800万人无家可归。
雷曼兄弟倒闭,公司空城。
前半段出场的老实租户,最后流离失所,带着妻子蜗居在一辆厢型车。
之前风光的房屋中介,也落得失业下场。
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导演并没有站在“无辜百姓”一边——
不少人认为,这场经济灾难,是华尔街犯下的错,让全社会买了单。
真是这样?
在银行家眼里,普通房贷没赚头,把它们被打包成房贷证券出售,收入成倍地来。
在债券评级机构眼里,有些房贷是狗屎,但不给它们评AAA级,银行就会找别的机构。
到手的肥肉就被抢走。
在售房中介眼里,(风险等级更高的)次级贷首付少、佣金多,老百姓喜欢,回报率也比正规的高得多。
在买房者眼里,一套房首付才5%,月供(暂时)不高,等房子升值了,再卖出去。
干嘛不多买几套。
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自上而下,最终合力谷出席卷一切的房产泡沫。
贝尔戏中角色的原型人物,成功预测07年经济溃败的迈克尔•贝里曾说:
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需为此负责,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认为错不在己……但这个经济危机确实是因众人之力而来,相当多的人却对此却毫不自知。
这种几乎根植人性深处无法克服的“贪”,才是《大空头》最残酷的地方。
更让人幻灭的是——
片末这一排彩蛋——
2015年开始,很多的大银行发售十亿规模的“定制分级机会投资,据《彭博新闻》的分析,这就是CDO改了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