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颉/文
【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1
读大学时,每次期末考试不亚于过一次“鬼门关”。平日里,选修课必翘、必修课选翘。即使在教室听课,大部分时间也在“神游”。省下来的时间,心甘情愿地留给虚拟世界中的刀光剑影。
几年下来肌肉松弛,增重几十斤,近视度数加深几百度,镜子里出现一张憔悴的脸。
只因听了学长的一句话:“大学里的考试,考前随便瞅两眼教材和复习资料,差不多就行了。”想想也是,好不容易好过高中这座“炼狱”,迎来憧憬多日的自由散漫的生活,怎能将大好光景耗费在无聊课堂上?
报应终究会来的,一句“差不多就行”,逼得人考前快抓狂了。
尤其是考试前几天,恍若回到高考前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问几位学霸借来复习笔记,赶紧复印一份。密密麻麻的正楷字,考验着早已生锈的记忆力。恨不得在大脑里植入记忆芯片,将所有知识点“复制、黏贴”。终因过度熬夜,趴倒在散落一地的笔记。
还有那本厚得像砖头的参考书,根本没时间再去翻。
反正一张试卷不可能覆盖全部知识点,这几天起早摸黑,应该配得上及格线。
差不多就行了。何必把自己搞得像苦行僧?
进考场前,用这样的话安慰自己。
倏然发现授课老师的那张脸出现在黑板上,冲下面的考生诡异一笑;“小样,就凭你这点道行,就能抵御我的摄心大法?”
2
拿到散发着不是墨香的试卷,差点一口血喷在上面。居然“玩阴的”!题目不在最后那节课上划的重点复习范围内。
想起来了!第一节课结束前,老头的PPT最后一页附上十几本参考书,都是那种六七百页的“砖头”。当时大家也不当回事,参考书,参考一下嘛!
没想到老头会用这一招,不枉此人“四大名捕”的恶名。
考试成绩公布,乖乖地去教务处交补考费。
同寝室的室友“小傻”,却拒绝“差不多就行”,成功躲过这波“非典型攻击”,成为此起“挂科惨案”中唯一的孤岛。
入学时大家都不分伯仲。结果到了毕业,全班三分之一的人辗转招聘会和校园宣讲会,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换来一份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工作就喜上眉梢。而“小傻”手握多份名气OFFER,最终选择一家美企,起薪就有2万多,几年后还有出国进修的机会。
人比人气死人,怎么会差这么多?追根溯源,揪出这个“差不多就行”的心理。这种想法,说到底是人性的弱点。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弱点,总喜欢舒舒服服过活,本能上回避枯燥、乏味的苦差事。但不经历这些磨砺,能脱颖而出吗?
想过惬意的小日子,很容易陷入“差不多就行”的怪圈。一旦进入这个怪圈,就会和其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3
学习阶段,还只是人生起点。此后长达数十年的“职场生涯”,才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竞技场”。
可在职场中,很多人也奉行“差不多就行”的原则。
除去那些频繁跳槽者,很多人对手头工作熟烂于心。即使闭着一只眼睛,也能不出什么大差错。正因为太熟悉,难免对工作产生一丝倦怠。如果说婚姻有七年之痒,或许“职场之痒”比七年还要短一些。
阿勇有一个让人“不齿”的习惯——记工作台账。
每天的工作内容、遇到或想到的问题,阿勇记得很琐碎、很详细。每次翻开这份流水账,心中就会生出嘲笑。至于嘛!虽说记日记是不错的习惯,不过应该写点私密的东西。把文字“浪费”在工作台账上,有点不值。
老板就给你这么点工作,你就是一个打工者,这么累有意思吗?差不多就行了。朋友们好心劝他,迎来他憨厚的笑容。
两年后,当初的同事还在这家公司不死不活地呆着,而阿勇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的CEO,拿到上千万的风险投资。
又一次栽在“差不多就行”的陷阱里。
阿勇认真记录台账,其实是在为将来积蓄力量。他从来没有将手头的工作,只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就在字里行间,他在整理思路,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头到尾看完两年多的工作台账,几乎能合成一份完整的创业企划书。
他这是在不露声色地自立门户。
对小区门口一个修鞋摊印象很深。曾几次去他那里修鞋。有一天他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我要回家帮你拿牛皮。”
指了指工具箱里那几块“皮”:“这些不行吗?”
他摇摇头:“不行,我要对得起你付我的钱。”
尽管这位老人去世好几年,但那个坚毅的眼神至今还记得。
4
还对故宫博物院那些工作人员肃然起敬。
这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刚一播出就火了。才三集的片子,获得数百万的点击率,豆瓣评分高达9.5,甚至超过当年炙手可热的大IP——《琅琊榜》。
每一集纪录片中,都能看到“文物医生”们劳作的身影:精瘦的钟表专家王津永远在捯饬西洋音乐钟;语气柔和的陶瓷专家王五胜依旧在蘸漆、小心翼翼地修复唐朝三彩马;工作起来一脸严肃的字画组张旭光老师傅,依然在带徒弟们修补古代名画……就是这些其貌不扬的人,让一件件因岁月伤痕累累的文物,重获新生。
他们完全可以“差不多就行”。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独自在忙碌,并没有过多指标压力。手中的文物,也不是属于他们的私有品。
但他们不愿意将就。他们专注的眼神中,闪着动人的光芒。正是这份专注、这缕光芒,让观众瞬间感动。
很多影视剧中,男主人公为了爱情,不愿意将就,苦苦等待多年终成正果。
然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是否会像追求爱情那样,执着于心中的目标,不因“差不多就行”停下脚步?
一事而精致。
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们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不论工作、生活,我们都应该放下浮华、放下功力、放下短视,把自己当作一件艺术品,不断雕琢自己。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才有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弄潮儿。
差不多就行,那样你会和别人差很多。
别让努力止步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