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亲的童年
我父亲出生于一九七一年,兄弟姐妹共有四人,我父亲排行老二。虽然当时处于七十年代,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奶奶还是坚持让他们的四个孩子去上学,听我父亲说他七岁入学,学堂离家走路大概五分钟,建在山脚下,由砖瓦石头筑成,只有一层,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房子周围是一些花花草草,环境清幽。我父亲就在那里就在那里度过了小学四年,父亲在学习上不是非常用功,父亲说他的童年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他经常会带着弟弟去小溪里捉鱼虾,和弟弟一起玩耍嬉戏。直到读五年时,由于父亲在功课上不是很突出,并且听说隔壁村的老师教的较好,奶奶就让父亲去隔壁村读了,转学之后,父亲到了新的学校,遇见了新的面孔,但父亲很快地适应了,在功课上也有很大的进步,成绩经常在班级里居第一。在生活中,父亲会帮父母干农活,比如割稻子,放牛等等,那时候的他虽然家里物质上并不是那么富有,但是他没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和朋友在一一起快乐地玩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了现代小孩子的状况,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缺少了许多小孩子应有的快乐,他们承担着作业的压力和来自父母老师的高期望,放假回来就是待在房间里写作业,周末上补习班,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玩乐的时间,我感觉到这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慢慢丧失了他们的童真。反观父辈那一代,他们懂得了劳逸结合,劳动使他们快乐,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爷爷奶奶对父亲的学习虽然帮不上忙也未足够地重视,但释放了父亲的天性,使夫妻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让父亲学会了吃苦耐劳。同样地,前不久,我看到了霍启刚郭晶晶夫妇带孩子们下农田插秧的话题上了热搜,是的,虽然霍启刚家庭富裕,但不忘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柱这样的教育在当今的社会是尤其必要的。
2.初中辍学
他们那个年代的小学是五年制的,读完五年级后,父亲上了初中,学校也是在隔壁村,那时候还没有建公路,父亲每次上学都要翻山越岭走路两小时左右才能到校,每天早上天未亮,父亲便早早地起床赶路,放学后七点左右到家。因为离家较远,父亲中午就留在学校就餐,食物比如米和菜都是从家里带来的,还要自己动手做饭。父亲回忆那段时间虽然路程遥远,但也让他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然而父亲读到初二的时候,由于偏科严重,英语一窍不通,读的也很吃力,好景不长,父亲选择辍学了。当父亲说到这时,我问道:“老爸,如果你当初再加把劲,坚持一下,现在是不是会有所不同了?”父亲叹了叹气,说:“唉,英语是真不懂啊!但是你也说的没错,要是坚持下,或许你老爸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我在一旁笑了笑,对父亲说:“虽然你英语不好,但是你女儿擅长啊哈哈哈!”
其实,我为父亲感到挺惋惜的,因为英语不好他就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想法,他当时这样做在我看来是很不应该的,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想放弃,但是我相信只要有坚持不懈的想法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我想父亲会有这种想法,可能和他当时的家庭背景有关,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对父亲的教育并未足够地重视,因此也未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坚持让父亲上学。
3.外出打工
初中辍学后,父亲便和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读到小学)到泉州打工,他们在一家工厂里干活,只有包吃没有包住,父亲和叔叔就合租在一间租价较低的窄小房子,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地干活,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的时间里,虽然辛苦,但父亲没有后悔过选择辍学去打工,他坚信既然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那就只能努力地做好当下的事情。我很佩服父亲的勇气和担当,他勇于做出选择并坚定自己的选择且为之奋斗,这点至今我仍在父亲的身上看到,以致于现在的我希望未来的另一半身上也能够有父亲一样的有责任心和担当。
4.回家结婚
由于父亲已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于是奶奶便迫不及待地让父亲回家把终身大事给办了。在当时的年代,他们的婚姻大事也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父亲和母亲就这样成婚了。父亲说他和母亲第一次见面彼此看对方都很顺眼,并且在奶奶的撮合之下他们选择成为夫妻。对于父亲的结婚方式我觉得很传统, 可能我生于新时代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我更喜欢自由恋爱这种方式,但无论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相识,我认为彼此两个人能够互相理解体贴包容相濡以沫,就已是幸福。父亲和母亲偶尔也会争吵,互相嫌弃对方,但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第一时间一起扶持度过难关,他们的婚姻虽然平淡无奇但细水长流,彼此的心底里都留有对方的位置,荣辱与共,共同进退。
5.父亲的婚后生活
成家之后,父亲也就没有再去泉州打工了,选择留在老家和母亲一起干农活养家生子。父亲谈说他的脾气较大,有点倔,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但是他觉得很幸运的是娶到我母亲,能够包容他的脾气,我母亲是刀子嘴豆腐心,嘴上总嫌弃我父亲,但是行动上每件事都是在为我父亲着想。父亲和母亲有着相似之处,他俩都爱干净,所以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碎屑。而他们的共同爱好是看高甲戏,每次有空的话他们就会守在电视机前一同看厦门卫视每天中午十二点准时播放的高甲戏,然后俩人边看边对讨论剧情和剧中人物,简直是高甲戏的忠实粉丝。
父亲和母亲总会在一起干活时吵架,有时也会打冷战,但过不了多久父亲会主动跟母亲聊天,之前的隔阂摩擦就会成过眼云烟了,他们也不会翻旧账,自然而然地就和好了。
很多时候我在想,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原因很大可能是两个人的步伐不一致,一方的脚步跟不上另一方,两人差距越来越大之后也就渐渐疏远了。而父亲和母亲他们生在农村,家庭背景差不多,一起干活养家,虽然生活平淡了些,经济拮据,但这是他们两人一起努力着,有时会互相嫌弃起争执,但却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彼此的身边,我喜欢他们这种细水长流相濡以沫的感情。
6.生子与教育方式
父亲和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是我姐,接下来便是我和我弟,在重男轻女的闽南地区,并且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亲戚曾权父亲把我卖了,但是父亲还是坚持把我留了下来,毕竟是自己的骨肉怎舍得丢弃。都说排行老二的在家里会被忽视,不受疼爱。相反地是我总觉得在三个孩子当中,我是最受父亲疼爱的,每次我想要什么,父亲都会尽可能满足我。谈到教育方式,父亲说可能是他第一次当爸,经验不足,加上自己读书不多,因此在姐姐读小学的时候便对姐姐要求很严格,希望姐姐做好功课,考好成绩。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姐姐带来了很大的学业压力,心里收到了一定的创伤,因此父亲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之后便以鼓励为主,不太看重我们的成绩,主要看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学得是否快乐。父亲总说读书是我们自己的事,就算考好了父亲会口头赞扬我们,从不建立一项关于成绩的奖惩制度,所以从小到大,我们三个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都不会向父母提要求要奖励。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父亲总会给我们些零花钱,尤其勤奋帮忙干家务后父亲给的零花钱就更多,因此每次我都会和我弟争相抢家务活干。
由于我和我弟年纪差距不大,所以我俩经常抢东西,谁也不让谁,比如看电视,他喜欢看动画片,我喜欢看综艺,为了这个我们就会抢遥控器,吵得整个房子都快被我们掀翻了,母亲脾气较温和,总拿我们没办法,但她一说父亲回来了,我们马上停止争夺,各回各的座位,安静地做好,只因怕被父亲责骂。父亲是家里的权威,三个孩子都怕他,大概是因为他平时说话和表情较严肃,脾气有点大。平时他就要求我们吃饭时候不能看电视,晚上不能在外面瞎玩导致太晚回家,还有要有礼貌,客人来了要问好,不能和其他家的小孩子吵架斗殴。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弟弟偷摘邻居家的水果被邻居跑到家里来投诉,父亲第一时间就是跟邻居赔不是,然后开始教育我们,想吃父亲会给我们买,千万不要用这种不恰当的方式获取不属于我们劳动果实,真想吃邻居家的水果也要提前先问人家同不同意,在父亲的一番教诲后,我和我弟便再也没干这种事。
很多时候,父亲只是不善于表达对我们的爱,其实他是非常疼爱我们的,就算家里再哭,他从没让我们三个孩子饿过,生活上的基本需求都能满足,我们想要什么,他虽然有时候在嘴上会拒绝我们,但实际上他都会做到。
7.父亲的责任与担当
父亲可以说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由他做主,我一直觉得父亲很厉害,家里无论什么东西坏了一经他的手便恢复原样。在闽南地区,需要供佛祭祀的日子较多,这时父亲就会专门负责去买各种需要用到的祭祀品,就连我们孩子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父亲带我们去买的。还有村里的一些事情需要父亲去帮忙的时候,父亲总会尽心尽责地去做好,尽管做的比别人多,父亲却从未抱怨过,也因父亲这样的做事风格,父亲在村里的口碑还不错。父亲的为人处事也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责任,什么担当,甚至也影响了我现在的择偶观,对于另一半的期待也是如此。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有次生病一个人去厦门做手术,做完手术父亲只休息了一会儿便独自办理离院手续回家了,这件事是后来母亲告诉我们的,因当时我们都在学校读书,父亲为了不让我们担心,还有需要供我们学费和生活费,以及不耽误农活,父亲坚持让母亲留在家里不用陪他去医院。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就像一座山巍然耸立着,为我们,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
父亲虽然平时脾气不好,但我们都知道其实他是刀子嘴豆腐心,他的内心深处是爱着我们的,无论如何,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