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常能听到这句话: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但是,你发现没有?尽管这句话道出了多数人的弱点,但多数人并未因此而长进。
其实,这就是混乱了「知与行的关系」。坦率地说,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也是我常常容易陷入的误区,尽管有时因为一些还过得去的挣扎,不算太难堪。正好,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就此执笔,写一个小系列,供参考。
1.行是知之始
先来看一段维基百科: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他是一名中国著名教育家。
道理很简单,也很清楚:认知源于实践。
当然,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有些事可能没有亲身经历,但也通过间接的方式有所感知,比如阅读带来的间接知识。但即使如此,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仍然由前人的经验总结而来,仍然经过了前人的实践。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得有个巨人。
就个人而言,作为认知的源头的「实践」似乎没那么重要,因为我们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间接经验的世界——书籍、新闻、舆论等等。但是,认知提升也必须经由实践达成——个人认知的起点仍是实践。比如通过阅读提升认知,首先得去阅读。不过此处的「实践」不同于源头的「实践」。
用《马哲》的话说:认知从实践开始,通过实践产生感性认识,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这就是认知的形成过程,起点还是实践。
2.知的正确性必须经由实践检验
人们都知道这些朴素的道理: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苹果好不好吃,吃了才知道;两人合不合适,处处才知道。
所以说:经由实践可以检验认知的正确性。
正确的认知是什么?就是与事实相符的认知。也就是说,知的正确性取决于其与事实的相符程度。而要寻找事实,就必须实践。
尽管我们常常不能真的看到事实,但确认事实的过程,还是必须实践。比如确认一个新闻是否正确,比如确认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也得寻找各种证据,也得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实践——尽管此「实践」不是创造我们需要确认的事实的实践。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实践本身不是标准,事实才是,但必须经由实践才能创造现实,才能确认现实。所以,实践是认知与事实之间的桥梁,认知的正确性必须经由实践检验。
3.知可以指导行
知道追涨杀跌是股市大忌,就会有意避免;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就不会去摸……这就是普通的认知对实践的指导。
毫无疑问,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更好,当然会有意地往那个方向努力;知道怎么做不对,怎么做不好,当然会有意避免。当然,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但认知的指导性是必然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这一代人空前地感受强烈,因为科技带来的变化太多、太快。科学理论就是一种认知,技术则在科学指导下经由实践而形成,科学对技术的指导、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有目共睹,甚至还有人说:人工智能要毁灭地球……
但也正因如此,认知的正确性尤为重要。
4.知与行循环
至此,我们发现:行促成知,知指导行,知经由行形成事实得以检验,于是可以进一步修正知。因此,知与行之间,是一个循环关系。正如PDCA环,正如互联网行业常提的持续迭代。
当然,现实复杂,而且残酷,知与行之间的循环不可能一帆风顺,它们的循环沿途,也布满了坑坑洼洼。正如人们常说的:道路的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在心理学中,也有一个知与行循环。
《哈佛幸福课》提过一个ABC循环,大概如下图:
A: Affection——感情
B:Behavior——行动
C:Cognition——认知
ABC循环的大意是:ABC三者可以互相促进,也可以互相削弱。例如:当一个人有了行动,这会促进他的感情,也会促进他对自己的认知,因而进一步促进行动,于是进一步促进感情与认知,如此进入正向循环。但如果一个人不行动,这也会减弱他的感情,也会减弱他对自己的认知,于是进一步减弱行动,如此循环……
从这个角度看,知促进行,就是自我实现语言;行促进知,就是自我知觉理论,正如那句名言: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5.知的目的必须经由行来达成
认知是人的认知,既然是人,就会有目的,认知当然也不例外。
用古老的浑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不大好听,但却道出了人的两大重量级本能——生存、繁衍。你看,这就是提升认知的目的。
自去年以来,知识变现成为所谓风口,「认知升级」成了流行语。「认知升级」是为了什么,大概就是「逆袭」二字,看起来比古人那句浑话还要吊丝。
总而言之,人提升认知,必然有其目的。
但任何目的,都要经由实践达成。这也是一个简单的大道理,可以说人尽皆知。天上掉下馅饼,你也得去捡啊;饭给到嘴边,你也得去吃啊。
不实践,就不能构建现实/改变现实,现实不改变,就不能满足人的目的。
所以,一定要实践。通往目的之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必然铺满了沉甸甸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