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在台湾出版时书名叫《心灵写作-创造你的异想世界》,都是韩良忆先生翻译的。
娜塔莉是一个信仰佛教的美国犹太女作家。犹太人对本民族的宗教有很强烈的归宿感,而作者却信仰了佛教,让中国的读者平添了几分亲切。全书处处充满着禅意,也和王阳明心学的思想相契合,闪烁着东方文明的光芒。如果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来看待娜塔莉的这本著作,也许更有实践意义。
该书开篇就是“初写者的心、笔、纸”,说到“我必须重回初写者的心灵状态,充实我对写作最初的想法和感受”。那么,什么又是写作最初的想法和感受(也可简称为“写作初心”)呢?
想弄明白写作初心,先说说人的初心。其实就是李贽所说“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人一出生,懵懂无知,凭着纯粹的本能意识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饿冷就哭,饱暖则喜,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无善无恶,敞开心灵,欣然接纳万方世界。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出生时懵懂无知,无善无恶,又如何对外界事物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因为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孟子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天生本然、不学自得的智慧,是人人具有的天生的知是知非的良好判断能力。
可惜大人世界的所谓成长,让我们的心包裹一层一层的伪装的外壳——虚荣心、功利心、伪善心、嫉妒心、狂妄心……早已失去了本心,早已蒙蔽了我们的良知。
不是这样吗?娜塔莉说:“读中小学的时候,我是个曲意承欢的模范宝宝。我想让老师喜欢我,我学习逗点、冒号和分号;写起作文来,句句清楚分明,然而既乏味又枯燥,文中不带一丝个人原创的想法和真实的感受。”我们小时候何尝不是如此,长大后又何尝不是这样要求子女,要学习作文的技法,要达到老师的要求,要争取高分,而不是鼓励他们随心所欲地写出内心的感受。我们在写作上面附加了层层叠叠的羁绊锁链,初心早已迷失在尘埃中,哪里还有写作最初的纯粹的喜爱、本真的叙述、自然而然的愉悦……
怎么找回写作初心?娜塔莉的办法就是“写作练习”,让人挣脱内心的羁绊,“竭尽所能回到初始的意念,回到能量未受社交礼节或内在压抑阻挠之处,回到你把心灵实际所见与所感都写出来的地方”。就是让人得以随心所欲地思索脑袋里油然而生的想法,而后将之写下,不做判断,不问结果,克服内心的抗拒、恐惧和狂野,把自己内心世界通过写作的笔映射到纸上。通过不断地写作,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彻底暴露自己的内心,平息爱恨,看淡得失,不再执着,然后慢慢地剥离、剔除初心外壳的虚荣心、功利心、伪善心、嫉妒心、狂妄心……
只要坚持写作,就能经过“堆肥”滋养,绽放出“持续且稳定”的艺术之花。只要坚持写作,就能让内心复归澄明无碍的“本来”,回到无善无恶、廓然大公的状态。只有这样,内心天生自然的良知才得以“重生”,才能发挥绝大的功用,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不断增进真、善、美,从而日益彰显、强化良知,坚守初心。所以,我认为,写作就是致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知行合一的有效载体,写作练习的过程是知与行不断螺旋上升地过程。
如何进行写作练习呢?书中介绍了许多方法,比如列张写作练习的题目表、写出自己迷恋事物的单子、捕捉和展现原创的细节、学会倾听、学习禽兽的敏感、观察平凡事物的不平凡之处、突破僵化思维模式等等。但作者更强调坚持写作练习的根本方法是降伏自己的内心。必须排除内心的自我审查,不要预想成败,不要贬低自己也不要盲目自大,不要害怕寂寞,要信任自己、心怀怜悯、热爱这个世界,要不断地破除执念,活在当下,无所畏惧,开放心灵,保持写作的初心。“每一次写作都是一趟新的旅程,而且没有地图。”
当然,写作和修行一样,是反复、痛苦、精进的过程。正如修行者不能轻言开悟,渐悟也好顿悟也罢,你怎么知道是真悟还是假悟?苏东坡还有“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妄悟呢。持之以恒地写作练习,才学必会有所增长,但迟早会碰到一个又一个的瓶颈,有的人只是机械地书写,无法精进;有的人写出了好作品,却从此陷入了迷茫。原来我们以为找回了初心,却没有想到它还可能再次失去。
所以,当我们已然走在写作的险途上,还要不时回首,问自己一下,我为何写作?孤独,或者感慨人世无常,无论是什么答案,给自己继续写下去的理由,甚至可以是诱骗自己,坚持着蹒跚前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无论你的年龄、职业、信仰,只要你有写作的梦想、欲望,那么请阅读这本书。它会是你孤独写作、自我陪伴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