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高中阶段就听说过这个名字。为了抬高作文身价,总会引用一些不知典出何故的名言警句。茨威格,尼采,叔本华之类的大师就常常派了这些用场。在那个“中国可以说不”的激情岁月,装的一手好逼就够了,没啥心思认真观察和思考。
茫然的面对自己惨淡的人生久了,终于有心境静下来读一些说,观察一下别人不一样的人生。在读了一些历史典籍之后,我开始读茨威格的“玛丽.斯图亚特”,发现文学家写的传记特别有味道,比史家理中客的叙事方式更有韵味。文明史中那个落后的苏格兰天主教女王总让我感到厌倦,伟光正的新教伊丽莎白才象征着新教英格兰的崛起。看到玛丽掉了脑袋终于长出了口气。然而文学家笔下的人物就显得复杂而有魅力多了,尤其是在茨威格的细腻笔触下,苏格兰女王内心的读白跃然纸上。相对于丑陋古板寡欲的伊丽莎白,玛丽这个多情的美人儿绝对是深得文学家怜爱。为了爱情孤注一掷,为了权力野心膨胀,各种人性交错纠缠。茨威格描绘的荡气回肠让人为之纠结辗转难眠。大师级的翻译也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樊篱。
最近老婆又买了一本茨威格的大史记。这本书里他描述了他所倾心的一些人类文明历史重要时刻。一本小小的书节选了12个小传记,基本上就是欧洲史。(本来人类文明史就是欧洲史,有其他洲什么事儿吗?)茨威格从各个关键历史时刻的推动者视野出发,谱写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从地里大发现到拜占庭陨落。从滑铁卢皇帝的悲歌到横跨大西洋通讯事业的三起三落。茨威格充斥着他个人立场的叙事透露出他的英雄情结,英雄的黯然退场总是那么的充满了悲情色彩。然而传记最后一个章节他却用反讽的笔调写了个流亡的小人物—列宁。在明明没有成功机会的情况下,列宁却鬼使神差从瑞士途径德国成功的溜回俄国,搞出了人类史上的一个超级大事件。
最后,节录文末一句话,“不久,震撼世界的十天开始了,炮弹发射出去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被摧毁了”。炮弹指的是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