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在研究教学的时候带着太多的一厢情愿,以为只要老师做出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变得更好。真正一线的教师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这就造成了老师写的论文中的教学方法最后只存在于论文当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学科学课,平时上课和公开课的上课差距就如同两门不同的学科一样巨大。
所以教师的改变对于学习情况的改善是有限的,原因在于学生是有能动性的。多看书好不好?当然好,但是如果多看书需要占用本来放学回家休息玩耍的时间,那就要考虑一下了。看书是否要写读书笔记?笔记明天要不要交?老师会不会认真的检查?(不要怀疑,这种作业布置其实老师也是受到来自其他的压力,不见得会认真检查)是不是要参加比赛?比赛容不容易拿奖?这就是学生需要考虑的因素。在真实世界中这样的选择只会更多,所以如果没有一个长效的激励机制最后都是烟消云散。但是不能说这些东西没有用,也许经过这样的一次活动让几个学生喜欢上的读书。但他们的理由可能千奇百怪,也许是有一次上课老师问道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看过书而回答出来,受到了表扬。也许是又一次遇到了一个问题,因为看过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现实中的利益。我自己爱看书的原因最开始就是为了在妹子面前显摆自己的知识有多么渊博。
一个人只会做出对他自己有利的行为,这其实是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学生是不是理性的呢?当然是,虽然他们常常做出不利于他们自身利益的行为,不这不说明他们不理性,只说明他们认知水平不够罢了。比如老师最痛疼的事之一:学生不做作业,其实学生在考虑要不要做作业的时候是考虑过这其中的利弊的,他们比较的是不做作业被老师发现批评惩罚(成本)和不做作业多出时间去玩(收益)的大小。不做作业的学生当然认为是后者更大。而做作业的学生认为前者更大。当然这里只考虑的情况比较单一。有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明天就要转学了,旧学校的作业当然就不用做了,新学校的作业又还没有布置。而有些孩子无论如何都会完成作业,并且质量很高,也是因为他们觉得高质量的完成作业获得的自我的提升更加重要。所以学生都是理性的,但是局限的条件的不同(包括自身的认识,环境的变化等),造成了学生选择的不同。
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局限条件,那就是知识不足。而获取知识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获得的收益却不能马上兑现。所以如果真的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否学习,我敢说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不学习。但是人又不能不学习,因为要生存,那就一定要掌握生存的技能,如果自己从零开始探索,其实成本会比学习更加巨大。很多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的人到了长大了才知道生活不易,但是那时候为时已晚。这样整个社会的发展会变的糟糕。所以社会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系列有关于教育的制度安排。更有甚者连我们人类的基因为了应对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异。在整个生物界只有人类有青春期------大脑发育完全,但是身体没有发育完全。有种观点认为:随着人类累积知识越来越多,我们的人类的小孩就必须学习更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学习本身非常枯燥,小孩子就不爱学,那么就需要长辈去管理。怎么管理呢?在原始社会当然是不听话就打了,但是如果长辈打不过怎么办,当然这些小孩子长大后因为缺少知识而缺乏竞争力,然后被自然选择淘汰,他们的基因就流传不下来。能流传的都是有青春期特征的孩子。而到了现在学校制度的建立,就是由于学习本身非常枯燥,同时知识越来越多,那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率的管制体系来保证孩子能学习到足够知识,以便将来能够靠自己在社会上立足。
所以现在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管制体系,从结果上看,这个体系为我们的社会各个阶层提供了大量合适的人才。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总量和增加速度任然在不断变大。同时学生面临选择也越来越多,包括受教育方式的选择。现在只要孩子愿意,家长有条件、有意愿是会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的。比如家庭教师、补习班、私立学校。而且效果不比学校上课差。
学习付出的代价是时间和金钱,得到的好处却要在很久以后出现。所以现在有很多的人对于学校批评说学校教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但是我要说这已经是现在条件下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最优选择了。如果想去改变,首先将我们脑中的妄念给去除掉,老师不要想着有一个方法能教会所有学生,与此同时也不要指望你能盯住每个学生。学生不要想着有个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不认真学了,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可能认真了也可能学不好。家长不要想着我不管孩子都会好,与此同时也要清楚你认真教育孩子孩子也可能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