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朋友说道,自从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静下心来看书了。工作很忙很累,事情很多,仿佛总放不下手头的事情,静下心来看一本书。
朋友说道,说起来,还真怀念学生时代,专注读书的日子。
是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放不下手机,关不掉电脑,好像被电子产品控制了,时间拆分成了碎片,我们手头好像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忙碌,是生活常态;专注,成了奢求。
02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
每年全世界生产800万首新歌,200万本新书,1.6万部新电影,300亿篇新博客、文章,1820亿条推特(微博)信息,4万件新产品。
我看到这组数据很震惊,这意味着光是一年的新书和新电影都可以看好几年,更何况以前的经典书和经典电影;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各类信息足以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更可怕的是,这意味着我们逐渐丧失了专注的能力。
面对嘈杂的世界,我们变得浮躁,我们恨自己成长速度太慢了。我们该怎么做呢?
03
专注的匠人精神变得越来越可贵了,我想起音乐教父李宗盛在《致匠心》的广告文案里说的一句话:“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正是因为李宗盛内心的那份安静与专注,所以他能从音乐人向手艺人制琴师跨界,成功翻越了一座人生的“山丘”。
早在1997年,李宗盛从一线歌坛暂别,前往因制作顶级手工吉他而闻名世界的加拿大,他几乎拜访了所有的顶级手工制琴师。向他们学习制琴的手艺,从设计到选料再到后期制作,不放过每一道工序。
十多年来,他为了梦想一路坚持,就像一把原木吉他,任凭时光打磨,始终保持演奏最本色的音符。
正如青年作家李尚龙所说的:聪明人都在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然后专注于减法后的选择。毕竟,这世上的美好,大多源于专注。
04
我认识一个资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在一次聊天中,我们聊到了给自己做减法的生活。老师说,“这是必须的!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必须要取舍。只有钻进去研究,你才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就像我,做了十多年的人力资源,但是业余的时间,我只做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这是我比较擅长的部分。”
懂得取舍,找准自己擅长的部分,专注把这部分做到极致,才能做出成绩来。
美国作家马尔柯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必要条件。“
后来被广泛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般来说,100小时入门,200小时掌握,1000小时熟练,10000小时精通。是啊,才是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可靠的一条路。
去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想要马甲线,就必须得迈开腿去锻炼;想要博学,就要去看书丰富自己的生活;想要变好,就要去坚持。剩下的就交给给时间吧,时间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