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夕阳红粉丝团为周杰伦打榜这一热点,相信最近大家的社交软件还被一波“变老照片”刷屏了。很多明星也都纷纷晒出自己的变老照。
通过手机APP上传照片,就能瞬间变成老年的模样;对准镜头拍,就可以将变老的前后对比录成视频,变老似乎就是一瞬间的事。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但我们是否真的思考过变老的问题?
1 变老有多可怕
当说起变老,我们能想到的词汇有很多,风烛残年、老骥伏枥、日薄西山、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弱病残、老态龙钟、人老珠黄、年老色衰、老气横秋……
形容老人的词汇似乎很多都并不友好,而这也正代表了社会对老人的天然“偏见”。
因为一个人变老就意味着免疫力的下降、身体器官的衰退、行动的迟缓,意味着消极的自我认识、社会地位的降低,意味着将被时代潮流抛在脑后。
在《花样新世界》中,倪萍说到“人越老越害怕被抛弃”。倪萍,先后曾主持过13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及其他无数综艺、大型晚会,还参演过不少的电视剧、电影。即使是像她这样曾经霸屏无数,引领话题潮流先锋的艺术家,也免不了老年之后成为“边缘人”,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境遇。
随着免疫力下降、器官老化,各种疾病接踵而至,冠心病、痛风、高血压……还有阿尔茨海默症,它就像悬着的一把剑,随时都会掉下来刺中一个老人。数据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症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是5%,每增加10岁,发病率就增加5%,即85岁人群中,每2-3个人中就有一个患者。
一旦患上这一病症,脑中的记忆、经历的故事、生命中重要的人,就像被橡皮擦渐渐擦掉直至变成空白一样。
变老可怕的可能不只是你被这个世界抛弃,还有你先将这个世界遗忘。
2 与衰老的抗争
自古以来就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断在和时间赛跑,每个年龄阶段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3岁进幼儿园,18岁面临高考,25岁前后面临结婚,如果我们在相应的年龄还没完成相应事项,就会被认为是同龄人中的失败者,我们就会面临各种形式的“催”。催婚、催生,催买房买车,我们不用担心自己不知道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因为老一辈会帮我们记着,社会的同侪压力会告诉你。
我们与衰老的最初抗争,就是在特定的年龄完成该完成的事。随着年龄紧迫感的逐渐递增,中年之后我们会觉得人生正在呼啸而过。
为人父母后,我们的时间被僵化、没弹性的家庭、育儿责任占满。当任务完成后,我们终于有时间停下来休息,认真思考自己的生命,但很快发现我们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
忙碌了大半辈子,我们无非就是希望自己儿孙满堂,享受老年人该有的天伦之乐。于是我们又开始催下一代,将儿女视为老年生活的保障。养儿防老是我们在与衰老的抗争中形成的固有观念。
随着社会的前进,对抗衰老的观念出现了新变化。健身是人们对抗衰老的一个新方法,老大爷不再跳广场舞,而是走进健身房举起了铁,这方面也涌现了像王德顺这样的代表性人物。
对抗衰老的方法还有药物、科学技术。古代就不断有帝王在寻找长生不老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人类对生命的探寻获得了质的飞跃。但从根本上来说,构成人体的细胞就是有寿命的,细胞本身会衰老死亡,因此人类可通过基因技术让寿命大增,却也无法做到永生。
3 为什么怕变老
变老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变成四等公民,醒来等早饭,早饭吃完等午饭,午饭吃完等晚饭,重点是等死神的宣判。等待死亡的过程漫长而可怕。
人们害怕变老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惧怕死亡吗?
一个哲学的解释是,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带来的不在场感。大好世界,自己牵挂的人,自己在意的事,除了自己一切都在,自己走了以后,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自己都毫无知觉,更无能为力。
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害怕离别。财富、地位,亲情、友情、爱情,不管在意的是哪一个,在死亡的那一刻,我们都要跟这一切永远地告别,这难免会让我们感到伤心遗憾。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后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死亡是从这个宇宙中完全消失,还是变成另一种什么形式的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的结局让人心生恐惧。
好就好在,无论贫穷或富裕,每个人最后都会走向衰老直至死亡,时间是人类最后的平等。如果连这也要被打破,那么变老将会比现在更加令人恐惧。
换个思维来看,死是生的对立,也是生的映照。若我们能永生,那我们的生命也将不由自己掌控。如果没有死亡,何以证明我们的生。
夏目漱石的小说《虞美人草》中有一段话很贴合,如果命运只是为了宣告最终的结局,那它就算不得伟大,只因为它在倏忽之间既成就了生、也成就了死,所以才显得伟大。它趁人毫无防备之际,重新点出了早已让人遗忘在脑后的死亡,所以才显得伟大。它让玩世不恭的人一下子变得正襟危坐起来,所以才了不起。
目前看来,永生是不可实现的。因此渐渐思考变老、死亡的意味,在有限而短暂的时间里,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我们真正该探讨的问题。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zhong*号,晚睡老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