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前的我有买书看书的习惯,别人一提XX书,我会说或者想这本书我看过,别人说你能给我讲讲这本书写了什么,然后我就断片和卡壳了。
2016年是我阅读的元年,开始阅读-写字、输入和输出了。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感触非常大,书也读了、书评也写了,但有时候容易陷入阅读误区,追求数量。
当接触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开始是有抵触不打算看的,觉得和上面一本应该大同小异,因为从今年开始我改变了一个动作:以前是2-3本的买书,现在是一个月1000元的买书预算开始一次大量买书,所以这本书没有被我错过。
作者日本人奥野宣之,以前没听说过这个人,他在日本报社和出版社工作,写了一本畅销书卖了40万册也是关于读书笔记方面的。日本人在整理术、笔记方法论等上面确实很牛,任正非和王石早年经营企业也学习日本。
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误区:从小学开始,谁还不会阅读啊?阅读还不简单、读、大量读就好了。其实,开始之后总结和借鉴升级方法论有时候挺重要的。
1,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教你主动阅读做笔记,本质已经不是停留在被动的阅读上了而是笔记甚至是主动的进行创作写文章写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大部分的阅读方法论的书籍还停留在如何快速阅读比如速度、指读等,这本书直中要害、升级到一个新的高度:你要做读书笔记、你要整理读书笔记、你要活学活用去实践。
这就是这两本经典的书的重点概要和区别的地方。读过以后,你是否会拍大腿原来自己以前在读书方法上还是没有下足功夫?
2,用笔抄写VS手机拍照
现在手机时代更加便捷了,但是也有弊端,手机毕竟是手机代替不了我们的大脑,它保存会让你产生幻觉以为是你记住了其实你还是没记住、而且即使记住了一点但是记忆还处在浅层容易遗忘。
用最传统的方法:用笔摘抄和写感悟评论,它前期很耗时间,好处是培养耐心。尽管抄完全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思想和语气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感觉深深地刻印在头脑里。最笨的办法,有时候就是最有效的办法;最快捷的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3,来看看笔记阅读的好处吧。
我们可以配合印象笔记,归档自己的读书笔记,然后等人、无聊、做飞机高铁这样零碎的时间拿出来重新阅读笔记,会给自己提供灵感。
前天看采铜的《精进》这本书,发现作者太牛了,引用一些书恰到好处、几乎不留痕迹。在豆瓣上采铜公布了他的参考书目才了解到他也是博众家之所长,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后来在网上搜索他,其实他也用有道云笔记和印象笔记很久了。
这本书适合边看边实践,如果你只是看看而已用处不大,如果你开始按照书上面说的行动起来了你会感触很深刻,相信我你会读三遍以上、会作为一本很好的工具书经常拿出来看看精进和升级自己的阅读、笔记方法论。
4,既然说到摘抄,就现身说法来几段书上有共鸣的书摘吧:
做读书笔记看起来是件费时费力的事,但从结果看来,这种读书方法最有效率,反而能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都经历过小学阶段,都知道写汉字要经过反复练习才会熟能生巧,同一道计算题要做几百遍才能记住算法,各种公式也需要多背几遍才能烂熟于心。但我们长大成人后,却再也做不到这样刻苦。在这个做事方便快捷的年代,只要轻点几下智能手机,就可以将信息记录下来,有很多人甚至懒得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做个简单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