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真不爱回家。回家频率也就三四个月,甚至半年。
高二时候为了不回家,我,一个女生,躲在宿舍里,整栋楼都没啥人,宁愿吃方便面,啃饼干,也不愿意回家。后来被家里人发现了,臭骂了一顿,我当时很委屈:“因为家里氛围太冷了,不想回去。”
我所说的“冷”,是零沟通的氛围。传统的农村家庭一般很少主动表达情感,除了喊一句吃饭了以外也没什么话题聊,吃饭、看电视都是静悄悄。这种零沟通的氛围实在让我窒息。即使我表达了想要沟通的意愿,他们因为几十年的习惯和性格,改不了,我也就放弃了。
别人都问我,车程也就一两个小时,为什么不回家?我一般回答,因为我是一个不恋家的人。
后来,我看了很多书,自己也反省了很多,懂得了上一辈人的无奈和很多现实。在特定的时代和家庭背景下,如果你去强求他们能变成你想要的那样,很难,因为你是以你现在的条件和环境来要求他们,哪又怎么做得到?
假如换做是你,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从小干农活,身边也没有多少文化人,生活又这么艰难,你确定你能成为一个包容无私有爱有涵养的人吗?难。人生太多磨难,人性中有太多复杂性,且又难以改变。
长辈的观念是带着时代烙印和个人成长经历的痕迹的,即使你觉得迂腐落后,那不是他们的错,只是不合适罢了。既然我们年轻一代尚且还有再学习再塑造的能力,那为什么不是我们去“适应”上一代人呢?
我并不是说年轻人就得去迎合长辈的所有观念,而是希望能去理解长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去想背后的原因。至于选择,当然是遵循内心,最好能证明给他们看,你的选择是合适的。
以前我最怕我婶,因为她常骂我,而且还带侮辱性的骂。我的童年记忆里就是每天哭哭哭。无论做不做,做得好不好,她总能找到话,尖酸刻薄地骂你,说你懒,说你骚,说你没个女生样。我每次走进家门前都要深呼吸,做好挨骂的准备。
也许是因为家里一点点空起来的原因,又或者我改变了和她的相处方式,逐渐地,我反而在家里愿意陪她的时间更多了,她骂人也少了。我知道她不懂得自己排解情绪,只会发泄给别人,但她的本心是好的,因为她从来只是骂却从不打人。说什么不做饭给你吃,到最后还是给你摆了碗筷。
当别人的负面情绪影响到你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对方把坏情绪带给了你,而是你本身就隐藏着负面情绪被激发了出来。找出你的情绪点实则在哪,正视它,消化它,慢慢趋于平静,这或许是和情绪化的人相处的一种方式吧。
当我婶情绪来的时候,我有时候会转移她的转移力,问她想吃什么这样类似的问题。有时候会当做没听见一样继续平和的跟她沟通。当情绪确实被影响到了,我会在心里感叹:情绪的影响真的太强了,我又被她影响到了,好吧,我原谅她。
现在的她,虽然还是那么神经兮兮的。还是时不时问你:“我在路上看到有一个人长得很像XXX(不是她儿子就是我哥,还有我)”,问到底是不是。我知道她这是在挂念某个人的一种表达方式。有时候还会嘴里念念有词,然后看着你说:“呀,呀,呀”,似乎想要你的附和,但你又不知道她说了什么。
前几天,她问我:“你觉得我很啰嗦吗?”“很啰嗦。”
“那你会很讨厌我吗?”“不会啊,但我觉得XXX会讨厌你。”她不说话了。
每次我们临走前,她都会碎碎念:有没有搭公交的钱?你的钱够花吗?别去城市工作了,在家找一份不是挺好的吗?要不要带点东西吃?装点水吧,路上会渴的.....
我知道她很需要陪伴,所以我回家的频率也就从半年一次到现在的每一个月一次(其实也不算多,对于我来说,算有进步了)。当我的体力状态尚且可以,会陪她去田里浇菜除草。她其实不是需要你真正帮她做点什么,而是陪在她身边,也就够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我们尚且没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的时候,年轻时候又没那么多重担,还没组建新家庭前,就多回去陪陪他们。当你发现有了想要奋斗一生的事业也要勇敢去追,因为他们更希望看到你不断成长、快乐的过程。
趁年轻,多回回家吧。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