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经常会陷入一种矛盾,就是在我们明明计划安排好,或者有意认真规划好一段工作或学习的时候,自己本以为自己能够成为生活的主宰,而生活却往往给了我们一记耳光。因为当我们努力想要做的更好,做的更多的时候。即使我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却往往在很多事情上做的并不出色;以前我总是希望自己忙碌起来,希望自己充分的把时间利用起来,所以我总是把自己每天的事情安排的满满的,即使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忙完了,我依然不愿意让自己闲下来。但是最后我却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成了生活的牺牲品,我的忙碌并没有让我所从事的事情更加成功,相反却连我比较擅长的事情都没能做好。我也仔细的反省过自己的问题,但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答案。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不是因为我做的多才做的好,而是因为我做的少,我才能做的更好!这句话虽然简单,其实在生活中却很难做到,因为做的少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克服我们的强迫症,克服我们的欲望,要学会放弃更多。这一点是很难做的,因此要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是需要很大的毅力与勇气的。
如何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
第一步 思维的改变
第二步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第三步 思考总结
第一步 思维的改变
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若无选择,讨论权衡取舍就没有意义。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费时费心地去辨别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事情比其他事情重要得多,因此费力找到它们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取舍: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什么都不做。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大可不必评估和淘汰各项选项。一旦接受了取舍的现实,就不要再问:“我怎样才能完成这一切?”而是要问一个更加诚实的问题:“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更少,但更好”是一个精要主义者的终生信条,是自己行事的铁律,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中事务和机会繁多,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做到面面顾及。尽管其实不乏一些好事,有些甚至是令人感觉很愉快的事情,但当我静下来仔细的分析想一想时,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无意义的琐事,重要之事少之又少。因此学会区分差异的能力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也就是说,学会过滤筛选所有的选项,从中选择真正精要的事情为之,这是精要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思想。其次精要主义是一种自律,系统的方法,用于决定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然后轻松地执行,他们通常会很明确的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精要主义者的一个悖论就是,相比非精要主义者,精要主义者实际上会探索更多的选项,因为精要主义者在真正行动之前会系统的探索和评估多个选项,因为他们会在一两个大的设想或项目上大干一场,所以一开始就会慎重地探索更多的选项,来确保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精要主义者在探索上面花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倾听,辩论,质问,思考。但并不是探索完就结束了,探索的目的是从无意义的多数里识别出有意义的少数,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下面介绍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史蒂夫 • 梅尔(Steve Maier)在对德国牧羊犬进行实验时偶然发现的一种现象。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塞利格曼和梅尔将一群狗分成三组。第一组狗被拴上了系带,并被施以电击,但他们可以压下操作杆来停止电击。第二组狗被拴上了同样的系带,分到了同样的操作杆,面临同样的电击,不过有一个陷阱:操作杆坏了,使得狗无法摆脱电击。第三组狗仅仅被拴上了系带,不施加电击。然后,所有的狗都被放到了一个笼子里,笼子中间放置有一块隔板,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那些在前期的试验中能够停止电击或者没有遭到电击的狗很快学会了跨过隔板,到达没有电击的那一边。但是无力应对电击的那些狗没有这么做,他们没有做出反应或调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避免电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遭受电击,它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择。它们有了习得性无助。
这一实验为人类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形成习得性无助提供了证据。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某同学一直很努力的学习,他努力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发现自己的成绩却还是止步不前,最后他放弃了努力,因为他觉得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的。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不仅发生在学校里,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同样也存在。当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无关紧要时,往往会采取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应对。一种是抽身退出不再尝试,就像那位同学一样,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成绩一样。另一种方法可能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他们不是抽身退出,而是表现的极度活跃,他们竭力抓住每一个机会,热情万丈的解决每一个问题,拼尽全力做好一切。乍一看,这样的行为未必像习得性无助。努力难道不是让人们相信自己重要和价值的明证吗?但是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这种强迫自己去做更多的方式不过是一种障眼法罢了。这样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遇,任务和挑战,而是认为自己“必须什么做”。我们知道选择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选择意味着取舍与放弃。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那么如果是要想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那就必须高度重视选择的能力,学会选择与懂得选择,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你在生活中开始有意识的在事情开始之前思考并重视选择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在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的路上。
第二步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接受前10%的机会,也就是说通常我们要运用90%法则。那什么是90%法则?90%法就是告诉我们在做每一项决定,或者在每一次进退维谷的时候。我们运用90%法则评估每一个选项,评估选项我们需要一个重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我们就是在0~100之间为眼前的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低于90分,那就直接将评分降为0,也就是意味着淘汰它。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决策是举棋不定,可以迅速让我们做出更有利于我们目标的选择。
要能够掌握精要的生活工作方式,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我们知道运用高度选择性的标准本身就是一种取舍,我们必须要学会放弃。但在我们生活中,这种高标准,精挑细选的方法对实现生活中的目标大有裨益:因为如果我们的选择标准过于宽泛,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面对的选项太多太多。更重要的是,对选项的价值进行评分,能让我们更加自觉,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地做出选择,而不是听凭一时的心血来潮或情绪支配。当然,要运用严苛的标准需要我们高度自律。但是,若不运用的话,牺牲的代价会更高。
非精要主义者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进行选择时,运用的是一种盲从的,无法明确表达 的标准。比如,要决定承担什么样的工作项目的时候,非精要主义者运用的标准是盲从的,“如果经理让我做,那么我就做。”甚至更加宽泛些:“如果有人让我做什么,那么我就努力去做。”或者还有比这更宽泛的标准:“如果公司里有别的人在做这个,那么我也应该做。”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对别人的所做所为更加了如指掌,这种宽泛标准会带来及其严重的负担,因为它会大大增加我们“应该”做的非精要事务。
在决定自己应该寻找什么样的机会时精挑细选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机会自己找上门来时,问题其实会变得比较复杂。例如得到了一份工作,但却不是自己想要的;来了一个项目,不是自己的主要业务但很容易赚钱;有人让我帮忙解决问题,事情我乐意做,但是没有报酬;一个熟人有个分时共享资源,不过地点不太理想,但是有折扣,我们该怎么办?
当机会向我们走来时,作为一个精要主义者不妨用一下这样一个简单,系统的流程来执行精挑细选的标准。第一步,把机会记下来。第二步,写下3条“最低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进入考虑范围的话,那就必须达到这3条标准。第三步,写下3条理想的或“极端的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被考虑的话,也就必须要满足这3条标准。按照这个流程,一旦这个机会不能满足第一组标准,那么答案很显然就是NO,但是如果它不满足3条极端标准中的2条,答案依然是NO。
第三步 思考总结
任何习惯的改变和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总结,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就应该从生活的每一件事开始,开始以一个精要主义者的思维去应对每一件事。同时在每一件事情完成后进行思考总结,不断完善和加强自己的思维,直至在生活中将精要主义运用自如,实现自己生活中的目标,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看似忙碌却毫无成效。做任何事都需要坚持,精要主义呈现的不仅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要求,其实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致,惬意,自信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