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中青报的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给刷屏了。此文详细介绍了以中产阶层子女为主体的成都七中,和云南一个贫困县的禄劝一中的学生截然不同、却又彼此相通的教育体验。禄劝一中原本是一本上线数量寥寥的普通中学,通过远程课程直播,和成都七中上一样的课、做一样的试卷,16年来,7.2万名学生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作者以稍嫌煽情的笔法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以让贫寒子弟翻身改变命运的机会。但真的是这样吗?
很快就有多篇和我一样抱着怀疑态度的评论流出,有的批评这种所谓的教育资源“共享”会导致应试教育压力的恶性循环,有的实锤反驳了禄劝一中升学率的飙升,更多是由于国家对贫困地区学生的政策倾斜。
但我的观点很简单,改变的只是你的学业背景,改变命运?很难!
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为例。我十多年前所读的是山东省一个沿海县级市的普通高中,虽然家乡在三四线城市中还算经济发展不错的,但那里的师资相比全国名校,只能说平庸。再加上山东著名的应试教育传统,我们的高中生活节奏是21:30晚自习结束,回家作业写到凌晨,5点起床,6点早自习,两周休息一天,高三是四周休息一天。所以我们是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的,除了上课、做试卷,我们很难有更多生活体验,就连珍贵的音体美课,也基本被文化课所霸占。。。
但即便是如此地牺牲和付出,我的母校每年还不一定能出一个清华北大,这还是城里的中学,我们当时了解到乡镇中学更惨,早上5点已经开始早自习。临市的著名地狱中学更匪夷所思,高中像集中营,从来不放假,只有家长过来探望时候来送一些吃的和换洗衣物。。。
好,经历了三年的非人折磨后,我因为心理压力过大高考失利了,好在大学时候又发挥了山东考生的优势,研究生终于考入名校,毕业后在上海的国企拿着还算可以的收入,但我的命运改变了吗?我出身于普通工薪阶层年收入10w左右的家庭,在老家属于非常普通的平凡人家。如今我在上海当着普通白领,背着月供,住着老家人都不稀罕住的老公房,我也依然是上海的最最普通的蚂蚁。因为买不起学区房,我的子女依然要就读普通学校,但好在他们不用经历我当年在山东读书那种灭绝人性的体验。
当然,我还年轻,我工作也很努力,所以未来也是有可能改变我的阶层。但我只能说很难。
因为我有参照系。我身边的同事多是上海或江浙富裕城市的富裕家庭出身,他们多数因为家庭条件和城市资源,能够就读贵族中学或私立名校。据我了解他们的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财力去发展兴趣特长,去体验生活,去提升综合素养。然后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出国镀金。
虽然我和他们进入公司看似是统一起点,但他们从小培养的气质品味、视野眼界,是那种闭塞在教室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而这正是我们所从事的文化艺术产业所不可缺失的素养和眼界,而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给予的资源和机会也是我们普通家庭所难以企及的。这还只是我们小小的一个公司,放眼整个上海,阶层差异导致的二代、三代竞争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所以你自以为是的同一起点和平等,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
寒门再难出贵子。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年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代价就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其实这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很多国家可能阶层的隔阂更加严重,只是我们长期被灌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我们有点天真,以为应该要阶级平等。拜托,60年代阶级平等,甚至越穷越自豪,你愿意回去那个激进年代吗?
所以,如果我们有可能继续对禄劝一中考入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做长期跟踪调查,我相信被沉重的生活背景所拖累的他们之中,鲜有能够翻身进入上层社会的案例。
所谓的教育资源“共享”只是徒有其表地掩耳盗铃,背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扭曲、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才是真正需要改变的困境,指望一个网络课程来改变命运,我们只能说图样图森破,最后也只是多创造出一些考霸而已。
但我不是一个丧的人,虽然我很早就看破了人生来不平等,但我也从未停止过努力,因为如果平凡如我却还不努力,那就只能一无所有了。李诞的那句“人间不值得”只是为了让大家开心一点,而不是让我们从此颓唐,因为即便人间再苦再不公,但你自己是值得的,独一无二的你,值得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