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万建生
当选择观看《放牛班的春天》,心中有诸多的不解,但明白一点的是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为什么剧名是“放牛班”,最初落在心里是老师的教育是放牛式的,不管孩子,让其自由发展,但是后面渐渐的才明白不是如此。在观看影片后,才明白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群放任自流的孩子,“春天”就是影片中这群孩子碰到了一个善良幽默的老师,他带领孩子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给他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剧中的歌词深深的吸引着我,这不仅仅是剧中孩子的心声,相信也是很多现实生活中迷茫人的心声;它一次次响起,一次次让我情不能自已:“Sens au coeur de la nuit/ L’onde d’espoir/ Ardeur de la vie/ Sentier de gloire(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通过年迈的佩皮诺对莫杭治的一次偶然拜访,将时间推溯到1949年: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有的只是“行动-反应”原则。但当克雷芒马修以一个代课老师的身份来到那座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以一个教师的义务责任的原则,他试图用自己钟爱的音乐并以创立合唱班的模式来改变现状、来感化并拯救这些“地狱里”的孩子。站在他组建的合唱团中,孩子们的脸上荡漾着自信和青春的喜悦,马修先生的宽容和幽默让他们的内心不再有恐惧感和负罪感,在先生专注的眼神中他们体味到一种不曾有过的甜蜜,那便是慈父般的关爱。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群体,更是播撒陽光的使者。热爱学生,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池塘之底”的孩子都是可怜的。他们有的是孤儿,像佩皮诺,失去了父母,然而心里还在想每周六着爸爸能来接他,他年纪小,孤苦无依,还要受像蒙丹那样的大孩子的欺负。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像莫杭治,单亲生活让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们都是些问题学生,而他们这些问题却又都源于社会和家庭。相信被送到这样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没有人谁会愿意接受,在没有人性化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魔鬼”校长的虐待和处罚,他们的现实不幸遭遇造成了他们孤僻、叛逆的的性格。面对这样的“放牛班”学生,“春天”学监马修,用他对音乐的喜爱、生活的热情,温暖了每一颗孩子的心。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而不是校长嘴里的:天使脸蛋、怪癖的孩子。他(校长)不明白这些不同的孩子,是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社会家庭环境造成,他们都会有各自的发展特点,需要的是科学人性理解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要求教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个体,绝不能缺乏“耐心”。 电影中,在孩子们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是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反应”原则惩罚他,而是用漫画式的手法画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在孩子们编歌词取笑马修时,他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孩子的音准以及孩子抽烟时他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思维以及保护他们的心理。在感叹马修的强力忍耐力的同时,也不禁向他投向了敬意!这就是教师,需要非一般忍耐。当面对这样的问题少年,马修不仅瞬间将本应有的愤怒化成了微笑,更是耐心地教育孩子。虽然同是问题少年,但是他们却有各自的问题与特点。马修没有“一视同仁”一刀切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这在他成立了合唱团时选择判断孩子位置是最好的表现,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孩子们找到最适合的位置:低音,中音,高音,独唱,副指挥。每一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在合唱团的位置,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温暖孩子们,让这群长期被认为自己无用的孩子找回自信心和笑容。马修他发现了音乐奇才莫杭治,他给他开小灶,他尽自己的力量去培养,发掘莫杭治的才能,他让他唱独唱,他给他创造去音乐学校的机会,他的音乐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才有了影片开头莫航治惊人的演奏表现。
“池塘之底”的爱等到春天“马修”的来临,马修老师也做到教师纸飞机(桃李)满天下。爱,给人自信心,给人力量。爱有着潮水般的力量,将“放牛班”团团包围,相信即使坚如磐石的“南极冰“社会也会被撞碎。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这便是马修老师留给孩子们的最大的财富,无论如何,人生旅程总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