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都还没到“尽了最大”或“拼尽全力”的地步。
你所谓尽了的最大努力,只是尽可能使用自身体力,却不是尽可能使用你能借助的所有资源。
——的确,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的努力 局限在了自身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愿意求你 , 这其实会带来未知的预期
对资源这两个字的认知,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越是天生力量微弱的人,因为从小单打独斗惯了,越是自尊心强,羞于求助外力。
不该仅仅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毕竟人都是社会关系网络里的一员,放眼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
假如你是在经营一家公司,你就绝不可能将资源的认知仅仅集中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或者想说一声“已经拼尽全力”,何不以经营公司的方式和心态,经营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呢?
美国旧金山湾区的101国道上的一块广告牌写着:100万海外人士都可以胜任你的工作,你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没有一套方法评估自身的相对优势呢?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每个人的优势都由三块“动态拼图碎片”构成:
- 你的资产
- 追求 / 价值观
- 市场现状
生活中如果想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职业,最大的问题可能还不是怎么找到自身优势,而是是否具备起码的风险意识。
从某个学校毕业,学得一技之长,进入某个公司或工厂,其间可能跳几次槽,然后兢兢业业,升职加薪,最后到一定的年纪退休,拿到养老金,安享晚年。
其实,这样的人生规划也没什么问题,力所能及干好分内事,职业上精益求精,以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退休时说不定还能获个劳模称号。
问题在于,这或许并不是什么规划,只是大多数人就这么活,所以你也这么活。
1万小时
这个理论,因为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强调勤奋和反复练习而大受欢迎。
这些建议,书单君觉得都没有错,但都有个大问题:过于静态。
ABZ计划
举个例子,书单君认识一个电子企业里的技术员,也是国内知名的书评人。
这哥们平时工作之余喜欢看文科书籍写书评,长见识的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一份额外的收入。
虽然他现在没有想过从原来的单位辞职,但就算辞职,他的写作事业也足以养活他。
对他来说,技术员就是A计划,写作就是随时可顶上的B计划。
另外,多年的写作给他带来不少收入,加上原本的工作收入就不低,所以他在股市和楼市里都有些投资,这就是他给自己留的Z计划。
相对静态的单一计划,组合型计划的优势显而易见。
未来,B计划可能变成A计划,然后同时再另起一个B计划。
从A计划到B计划,不一定是因为迫不得已,也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更好的发展前途,所以主动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