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完美的童年,总是要倾注自己的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可是所有的父母都做不到完美,因为很多的成年人都带着不同程度的童年创伤。而自身的创伤又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割伤了孩子的童年。
童年创伤如何疗愈?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萨摩赛特·毛姆说:“有读书习惯的人,等于拥有了保护自己的避难所,几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伤害。”阅读好书,就像在与一个正能量的朋友交流,内容是生活的真善美,沟通的是正确的价值观。不断的阅读引申出不断的领悟,最后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
对孩子来说,绘本常被称为“读书的入口”,可以引导孩子走进书的世界;绘本也包含着“人生入口”的意味,因为好的绘本里有着正确的人生导向。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认识绘本,又如何给孩子选择绘本呢?日本著名童书作家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给出了答案。
对中川李枝子来说,书、孩子、绘本是与她人生有关的三件大事,而《当孩子遇见书》(原名《书·孩子·绘本》)是对这三件事的随笔素材,并于1982年首度出版。中川李枝子与书、孩子的结缘,也归功于少年时代少年文库的影响,加上孩子本身的有趣和不可思议,于是她决定成为一名以孩子为工作对象的保育员。在东京都立高等保育学院毕业后,1955-1972年她在没有许可证的东京世田谷绿保育园从事保育工作17年之久,直到保育园被关停。在绿保育园里,她认为“孩子们才是老师”,正是基于严厉的“老师”的监督,她完成了著名童话著作《不不园》的创作,以及绘本《古力和古拉》系列;《粉红色的长颈鹿》、《六只小狸猫》……其中,《古力和古拉》已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受到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喜爱。
《当孩子遇见书》记录了中川李枝子对书籍、绘本、孩子的认识,以及书籍和绘本是如何影响她本人的。书籍的内容温柔又真实,读起来让人觉得温暖有力量。书籍内容分为6个部分。因为结合了作者的实际经历、故事、工作经历,特别能够让家长们产生共鸣,让孩子们产生兴趣。
第一部分:孩子和绘本。描述了孩子和绘本的关系。绘本因为孩子而存在;孩子因为绘本而快乐。绘本充实着孩子的头脑,让想象力变得丰富;丰富的头脑,让孩子不断成长变化。
第二部分:妈妈和孩子的绘本时间。孩子可以在绘本时间感受到母亲的爱,而绘本时间又增加了母亲言传身教的附加值,母子可以一起从绘本中体会人生的美好,内心的强大,收获精神的快乐与富足。
第三部分:我与绘本的结缘。中川李枝子与书籍和绘本的结缘,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因为绘本和书籍,中川李枝子在家中得以超越孩子的地位,也因为书籍,感受到了全家在一起的温暖。
第四部分:岩波少年文库和我。描述了少年文库对少年时代的中川李枝子的精神和情操方面的影响,丰富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情操教育,都离不开书籍的功劳。
第五部分:绿保育园。讲述了作者在绿保育园陪伴孩子的工作,孩子的成长、玩耍、心灵的养育都和书籍息息相关,而教育孩子的重心在家庭,幸福的孩子需要幸福的教育方式。
第六部分:孩子的世界。孩子们才是“老师”,塑造了如今的我(中川李枝子)。孩子有吵架、有贪心,正是他们独特和与众不同,才能在复杂的人群中和谐相处,促使我们做出育儿的反省和改变。
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了绘本对孩子的影响,作者的育儿理念更是让我有很深的触动和共鸣,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三点。
一、读绘本到底是在读什么?
01. 读绘本就是在品位幸福。
想象一下,小小的孩子,坐在自己的膝盖上,你满心关爱的给孩子读着绘本,这种静静的幸福不言而喻。而这样快乐的体验不断刺激下丘脑,分泌多巴胺,大脑开始喜欢重复这种阅读行为,好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孩子们喜欢这种亲密感,享受这样的阅读方式。而妈妈们,也可以通过绘本,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孩子。在阅读绘本时,你会看到孩子们充满期待的认真表情,会体验到孩子们的兴奋感觉,这些才是绘本的真正乐趣所在,孩子们对绘本有着自己的期待。
也有很多的妈妈很头疼,因为孩子坐不住不爱看绘本。其实,这一点根本大可不用担心,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说道,如果孩子的母亲或者保育员老师真心喜欢绘本的话,孩子也肯定会喜欢的。
02. 读绘本是在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人生下来就与众不同,我们有空想的能力、想象的能力,我们能够接受动物像人类那样说话、思考和行动;我们也能够在脑海中创造现实社会并不存在的事物和情境。有输入才会有输出,无法建立联系就很难创造和想象。
孩子和成人不同,对孩子来说,直接看到、听到、触摸到的范围相当有限,但心灵却可以伸展到任何地方。绘本正是孩子认识大千世界、情绪感知、思维习惯养成的输入端,“绘本是读书的入口”,更是“人生的入口”。
中川李枝子在《在孩子遇见书中》写到:“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需要在肥沃的土壤里继续发展枝丫,但养育方式的不用,会让想象力变得丰富或贫瘠,这是我们成人的责任。”我们需要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了想象力才有创造力。
03. 读绘本是在给孩子创造玩耍的范本。
人的成长一部分来自思维认知的成长,一部分来自生活阅历的累积。对孩子来说,玩耍是积累生活阅历最好的方式。孩子可以从绘本中得到启发,创造玩耍的体验方式;而体验方式又促进孩子思维的成长和认知的转变。
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指出,“幼儿玩耍是成长的重要营养来源,因此质量是关键。我所期望的,是有创意的,头脑、身体、内心都用上的均衡全面的玩耍,也就是满足了幼儿教育四大要素——身体发育、社会性、智力发展、情绪性——的玩耍。”
孩子们可以根据绘本里的故事,以游戏的形式模拟现实社会中无法想象的生存和死亡,可以模仿绘本主人公的各种经历历练心灵,可以创造绘本中的故事情节来体会人物情感;当然他们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来主导事物的发展,在游戏里,他们可以掌控世界。
绘本里有着孩子们的共通体验。如果孩子拥有愉快而丰富的内心体验,就会对人生怀有希望和自信。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果所愿,但绘本的确会极大的冲击孩子的心灵,激发出孩子们的各种活力。
二、如何给孩子挑选绘本?
在幼儿园、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绘本的选择一般都会有基于专家们的严格标准。作为一个有17年保育经验的老师,作为一个妈妈,中川李枝子挑选绘本的心得都浓缩在了《当孩子遇见书》中,基本有以下几个标准。
01. 好的绘本是自己喜欢的绘本。
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获奖书单,打着“0-3岁孩子必看”、“不可不读的绘本”、“XX大奖绘本合集”……,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过多的书单让人迷惑而混沌。
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提到:好的绘本,其实就是自己喜欢的绘本。妈妈们完全可以凭孩子的兴趣选择绘本,只要开心就好。孩子的兴趣每天都在变化,选择什么绘本、怎么读都是妈妈的自由。
注意,不论选择的绘本是什么,重要的是妈妈要和孩子一起享受绘本。所以,为了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从一开始就选取让孩子不容易厌倦的、真正的绘本。
02. 能够理解的绘本才是好绘本。
阅读要有后续的发展,而不是局限在眼前的乐趣上。
好的绘本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能够读出不同的内容。很多的绘本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亲近,但和幼儿相比,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触动,这也是阅历、知识的体现。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绘本的感受和触动仅限于他们能够理解的范围。。
中川李枝子建议:“在选择绘本时,一定要注意挑选在两岁时能以两岁孩子的理解力充分感受快乐,到了5岁,又可以用5岁孩子的能力尽情享受的绘本。也就是反复、重复阅读也不会厌倦,越读越喜欢的绘本。”
03. 绘本的使命是让孩子牢记生活的美好。
绘本是“读书的入口”,也包含了“人生的入口”,所以选择绝不可以敷衍了事。市面上的绘本良莠不齐,我们不能单纯的从价格来评判一册绘本的好与坏。但实际情况是,好的绘本往往价格会偏高一些。
对孩子来说,拥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远比价格更重要,所以我们选择的绘本一定要是内容导向非常正确的绘本,因为这是让每一个孩子牢记“活着非常美好”的机会。
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指出;在选择绘本时,要注意绘本里的画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如果绘画不准确,孩子就很难发挥想象。
04. 孩子因为绘本而变得与众不同。
很多家长读绘本时,都会给孩子提出各种的希望,期望孩子能够从中理解作家的想法、希望,希望孩子能从绘本中得到一定的教育,希望孩子能够变得不一样。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提到:绘本是为了眼前的这个孩子而存在。
不同的孩子因为有着自己父母独特的爱,而变得不一样。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看待和感受事物的方式每天都在变化。阅读绘本正是觉察孩子的最佳时刻,孩子会因为一些新发现而沉浸其中。只要孩子读着开心,绘本对孩子来说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所以绘本的阅读无需掺杂过多的道德教育,孩子会在自己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慢慢理解和消化。
三、中川李枝子的教育理念。
01. 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在中川李枝子曾经就职的绿保育园里,会经常性的组织母亲们去园里参加母亲会,而孩子则和父亲待在家中。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母亲会,这是母亲详细了解幼儿的绝佳机会。她们可以根据孩子在园里的兴趣爱好、日常用品、绘本偏好等等更深入和认真的了解孩子。
在母亲会上,所有的母亲都可以谈论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妈妈们谈论的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我们要有始终如一的态度,而不是在生活中,片面的根据孩子展现的性格、体质、爱好等特征把孩子归为一种类型,因为孩子是在每时每刻发展变化的。
我们要带着觉察的心态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认识孩子。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片面的对孩子做出判断。如果能够做到从孩子的任何特点中都能发现优势,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开发,这样才能发现育儿的乐趣,也才能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全面认识自己的好孩子。
02. 孩子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存在。
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中指出:在绿保育园的17年教育生涯中,孩子们对自己进行了彻底的教育。
孩子们对《小黑人桑柏》的喜爱远远超出了中川李枝子对这册绘本的认知,以书籍内容发展的游戏、一遍又一遍的反复阅读也促使作者开始反思:什么样的故事更有趣,能够让孩子们喜欢。于是作者开始不分国界的寻找孩子们可能喜欢的有趣的绘本。
这样“老师”和“学生”的立场发生了逆转,,为了照顾好“学生”的“老师”成为了全心观察孩子的“学生”,被照顾的“学生”成为了提出要求的“老师”,正是作者的这种谦虚的态度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心态,才能明白孩子们的与众不同。
正是这样的觉察,也让作者领悟到:每一个孩子都超越了自己,孩子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存在。
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一直不断的被孩子们指引和带领。孩子的存在,让我们开始思考作为父母的意义,让我们明白责任和义务,更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就像电影《找到你》中的扎心台词:最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带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那是一种自由。
03. 家庭教育才是主角。
现代年轻人工作繁忙,很多人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教给了老人,有些年轻人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教给了学校。他们对孩子的关心浮于表面: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社会交往;而孩子最需要的深层次的关心如心理健康、兴趣爱好等等被忽略。
他们更注重孩子能否成才,而不是注重孩子是否快乐。这歪曲了英才教育的初衷。在《当孩子遇见书》中指出:所谓的英才教育、早教,本该是在各自家中由父母双方合作,通过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身心发育状况,探索出最适合做这个孩子的方法,然后用上父母二人的全部人格与全部能力来进行。
能够最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终究是孩子的爸爸和妈妈。拼命的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孩子在机械的学习中感受不到爱和尊重。一个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的语言煽动就变得强大,他需要靠自身的力量变得强大,而他们自身力量的锻炼需要父母无穷无尽的爱和支持,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些都需要书籍的支持。
父母越是关系和睦、互相信赖,孩子越会感到满足。如果想让孩子生活的幸福、想把他培养成良好的人,那就要创造阳光、开心、温暖的家庭。家庭,才是幼儿教育根本中的根本。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在对孩子产生期待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反思,我们究竟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们每天都干劲十足、变化迅速,家长们又是否追上了他们的脚步?我们要更用心做一个尊重孩子的家长。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那就给孩子一些好书,陪孩子一起读。《当孩子遇见书》,他的人生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