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因为要写一篇文章,重新打开了《粉红女郎》。一集完毕,片尾曲是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这一辈子都这么孤单。
一个人的房间,空气就这样安静了下来。
这部电视连续剧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初中,当初看的时候只是隐约觉得剧中的刘若英和自己有点相近,或者是长相或者是想法,但是对她这个结婚狂角色还是不以为然:有那么难以结婚吗?
那个看电视的小女孩没想到看到的就是十多年后的自己。只是结婚狂刘若英在剧中和现实中都结了婚,而十多年后她还在Ipad面前听着: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过着孤单的生活。
///
这样的生活我已经过了多长了?算了下,自从2012年毕业踏出校门,我与孤独已经同居了五年。
五年,孤独已经成了我最为亲密的朋友,而我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它的“关心”。
在热闹的聚会里。
有一回初中同学聚会,多年未见的同学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红了眼睛哑了声音大谈深厚友情和远大前景,我却很少发言。他们不禁说道:“哎呀,你还是过去的那个样子呀,一点都没变。”我当然还记得过去,瘦瘦小小沉默内向如我,别人起哄会脸红,上台发言会脸红。想起在钱钟书的《围城》里看到的一句话:“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才发现那样和自己贴近。我只想我那位叫孤独的朋友。
在一个人的路灯下。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经常一个人走夜路。走过很多路灯,但都是在一个人回家的路上才会注意到。在一个公司上班的时候,第一次加班很晚,几乎到了凌晨,从公司到宿舍要穿过一个校园,过马路,走一个长长的巷子,然后达到一栋老旧的房屋,才是自己的宿舍。生怕路上的路灯消失,一路的安静又觉得荒凉和害怕,当时恰好听到荔枝FM里面的一篇文章《孤独是你的必修课》,于是孤独终于让我好过一点了。
在出租房的泡面里。
毕业后换过几个住的地方,所以很多印象都是出租房,毕业后的工资并不高,于是接一些稿子来写。有一回接到一本书,对方催的很急,于是一个周末加上五天年假全部呆在出租房,还记得那个几乎老旧简陋的房间,斑驳的书桌上除了一叠高高的书就是几桶泡面。那个时候我饿了吃泡面,饱了写书,一直7天过完。才发现我几乎7天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有孤独懂得我。
与同居的这5年里,我也不是不想离开她。我曾经想找一个室友,想谈一份恋爱,想找到一个人在30岁前赶紧结婚,但是不知道怎么,我都没有。
在孤独面前,我们不动声色的看着彼此,像朋友又像对手,就是分不了手。
///
都说经历就是收获。五年来,我在这位同居者身上,也不是没有收获。
收获了自我觉知。
一个人相处时,会更多的在意自己的一些感受,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有一阵子心里很难受,就接触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少有人走的路》等书籍,知道应该用一种未来的眼光看待此刻的经历,一切都会过去。于是试着把孤独活成一道盛宴,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听知乎LIVE、听微课、加入一些培训班等,一步一步从思维认知上提升自己。明白人真正的成长是认知升级和心智的成熟。我想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到这个孤单的自己,我会笑着流泪吧。
收获了新技能。
文案天后李欣频说人应该每半年习得一项新技能。这个我没做到,但是与孤独同居的这五年,摄影、写作、瑜伽、美食都在练习着,我想今年再学会游泳就是第五项了吧。承认自己天资不聪颖,一年一项如果精通了就已经很爱自己了。而这些技能的习得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喜欢在每一天用瑜伽开启柔韧的一天、用摄影观察生活、用阅读打开世界、用美食慰藉心灵、用写作靠近梦想,这样的一天我其实和谁都不想换。
收获了安全感。
以前一直觉得安全感是别人给的,是从工作、生活、友情、爱情等上获取的。当别人不理解不关心你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直到彻底跟孤独做朋友的时候,我才明白,安全感是自己给予自己的。也就是说,你要有独处的能力,你要学会一个人活的很好,你要能自己爱自己。人生而孤独,这一路上,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伴侣都会渐渐离去,我们的工作会失去,我们的生活会变样,和我们走到终点的只有自己。
有一天看到“空巢青年”这个词语,才发现自己也符合这个定义,才发现这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踩在时代的洪流里,心里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不知道还会和孤独同居多久,但内心已经没有以前的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因为我们终究会明白:
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与孤独握手言和的过程。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夜已经深了,我像往常一样在十二点前关掉台灯,关掉这个城市的夜晚,转身走向身后大大的双人床:
你好,孤独,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