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人,可每次在TA面前都会紧张,每次想表现得好一些,却每次都出糗。每个月都给自己定目标做计划,这个月读了几本书,下个月要达到多少本书。可是就像那句话说的,知道不少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每天都很努力的读书,早上六点起床读英语,晚上做题做到十一点,自己都快被自己的勤奋感动了,可是成绩依然平平。其实这些都是稀缺造成的管窥负担,而负担不仅影响注意力,还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发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导致负面的“马太效应”。
(一)
当遇到了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心里不自觉就会紧张起来。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可心里一直想着不要出错,这个概念就占据了大脑,让你对别的事情有本能上的抑制,比如思考如何跟对方交流,自己说出的话是否有逻辑是否有幽默感,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心里想着的一直是不要出错呀,这个想法占领了大脑的大部分容量,像钻牛角尖一样无法自拨,不能退一步从更大的层面来看问题。那么这样看来每次都出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嘛。这也可以类比到要参加会上发言,要做演讲,或是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之前,想要不出糗的一剂良方就是:排除杂念,做足准备。
(二)
以前很羡慕那些看书快的人,一年看好几百本上千本,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这件事着实让我焦虑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什么时候才能有这种效率呢?于是我开始加快看书的速度,看完一本接着一本,都没有停下来好好想想,这本书里的观点跟我自己的哪些观点可以连上,哪些理论是可以用在实践上的,从中我要学到一些什么。只是一味的觉得我没有时间了,我的读书速度太慢了,我要看更多的书,我要知道更多的知识,我才能运用,才能实践,才能开始写作。然后读完就忘了,又开始读新的书,结果可想而知,我什么收获也没有。后来我才明白有些人是真的能一年读几百上千本书,但那种方式并不意味着也适合我。当每读完一本书,不能去理解一遍,不去实践,那是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的。就像蔡叔说的,那只是最底层的知识,仅仅是你知道而已,没有任何价值,只有经过自己加工过的,自己能够理解运用实践过的才说得上是比较高级一些的知识。能够真正为我所用的,而不是看过就忘了的。这里我又想起DR魏在启发孩子动脑筋的文章里说的,思考就像燃烧过的烟花留下的痕迹,如果不曾思考过,又哪里会留下痕迹呢。我犯的这种错误就是认知稀缺,只追求数不追求量,表面上看是时间的稀缺,其实是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读书,从而导致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三)
读书的例子跟看书的例子很相似,表面上看起来是时间的稀缺,好似在抓紧时间,刻苦努力但那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头脑被没有时间这个观念占据了,一直在后台运行,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带宽,光是焦虑就已经让人消耗掉了不少精力。在实际上就根本没有多少心力能用在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上,更别谈运用了。
越怕出糗越出糗,越抓紧时间越没时间,越想有钱越没钱。不要陷入这种负面的“马太效应”。提高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格局。看问题时把时间拉长,把距离拉远,洞察每一个生活里的稀缺,避免掉入稀缺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