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说到了模仿。我记得某位老师说过“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很显然,他这里所说的“会抄”其实就是模仿。可惜,我们还多人不要太懂,有的似乎懂了。但总是做不好。其实,这也怨不得学生。因为学生的耳边从来不缺少这些大道理,他们需要的具体的操作方法。终究还是老师的话还是太深奥了,太不接地气了。于学生而言,极少的知识储备、贫瘠的思想土壤都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一个无法辩驳的事实。在这样的困境中,学生面对“优秀作品”时,除了一字不落地誊写之外,的确实在想不出什么更为有效的办法。
作者说,我们模仿的是优秀的技巧。这话,我懂。在课堂教学时,也是老师们的口头禅。但是怎样模仿呢?这才是我,这个读者最想知道的。“要逐字逐句分开细读”,作者说,“如果有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找一篇同样的作品,作为对比”。我个人觉得这个操作很具体,也容易实施。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可以是我们这些写作爱好者很容易的发现自己的作品与优秀作品之间的差异,也就有了努力改变的方向。
为了对抗文章单调乏味,使其节奏韵律丰富多彩,作者提出一些非常有趣的建议,我们不妨看一看,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做法非常熟悉但由于我们平时的做法又有所不同。首先,挑选一位他的风格对你自己有帮助的作家。仔细分析句子的构成,然后逐句进行模仿。作者在这里提出一些模仿的要求:你的“每个词的字数和这个作者在这一句话中用的每个词的字数都完全对应,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要保证这些词和例句中的词的重读音节都完全相同”。这不就是仿写句子吗?不过,比我们通常练习的仿写句子难度更大,不客气地说,需要我们绞尽脑汁。但是作者认为,时不时的这样练习是有好处的,“一旦通过努力学会分析一个句子的不同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写出一个类似句子,你会发现,自己头脑中的某一部i分从此觉醒了,对以前不易察觉的微妙之处变得敏感了。”
我们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缺少的是敏锐的目光,细致而又敏感的神经。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语言变得丰富,在文学创作的领域写出更有创造性的文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