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刺骨的寒冷劈头盖脸地袭来了,我狠狠地打了几个喷嚏,顺手拿了纸巾擤鼻子。一边擤鼻子,一边不忘继续看拿在手里的《大王书·母石头》。
上周小勇(化名)把曹文轩先生一套五册的《大王书》借给了我,疲于备考的我直至今天才看完两册半。而今天,小悦(化名)把《亲爱的安德烈》送到学校来了,我得赶快看完《大王书》,才能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
此书未已,彼书不启。
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阅读规定——一本书看了就要看完,没看完不能翻看其他的书。
从六月份至今,五个月的光阴匆匆地从我们的生活中过去了,暮色中来寻我的小悦,依然是个大小伙子。
那些把他拉到身边,用手勾着他肩膀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可是眼前的这个大小伙子早已高出我一个头,茁壮的身躯让站在他面前的老师也感受到了来自成长的魅力。
想来,再不能把他拉到身边把胳膊绕过他的脖子放在他的肩膀上了——小伙子长大了。
夜幕降临的操场一如既往地有嬉闹的孩子在来回地奔跑。半年前还在这个操场奔跑的小悦,现今站在我面前,是不会再撒腿跑起了。因为,一起嬉闹的同学已经毕业各奔东西,操场还是操场,而人早已散去,这便是物似人非。
小悦是从学校放学直接来学校的,还不曾回家。我们简单地聊了几句,我便送他出校门。快行至校门口时,我问:“还继续写小说吗?”
“还写一点,不过很少了,每天的功课很多很多。”
“保证学习的情况下,继续写下去!”我一边开校门,一边对小悦说。去年还在毕业班的时候,我也是这样鼓励他。
一个孩子拥有梦想,是件很重要的事,是件很幸福的事。
送走小悦,我带着四1班的孩子们整队回班。从操场回教学楼的短暂时间里,我由小悦想起了广东的孩子们。现在他们已经上高一了,怕是再见的时候也会如今日见小悦般,再不能把他们拉到身边嬉闹,怕是要正襟危坐,像成年人一样正儿八经地说话了。
思绪飘得远了,随着回到灯火通明的班级,我把飘远的思绪收拢回来,就像把一只高飞的风筝收线一样……
今晚是数学晚自习,我得空在办公室里。
我有一个习惯,在每天清晨安排一天的事物。知道今天小悦要送书来,我便把所有的工作事物包括备课、批改作业、填写工作表格等全安排在白天。因为完成了所有的事物,我才能安坐在办公桌前,抓紧时间看已在案头放置了两个星期的《大王书》系列,才能尽快开启《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的阅读。
因为阅读,我对时间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每一天都会盘算着每个时间段要完成的事情,或是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我就像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把时间算的很细很细,不然的话保证不了每天的阅读和写作。
似乎我的这一习惯在慢慢地影响着学生。
收作业是很多老师头痛的问题,但近期我却发现孩子们交作业的速度很快,极少有拖拖拉拉的。
现在细想起来,原来我把算时间帐的习惯也运用到了教学上。
我通常会告诉孩子们,这一天有多少节语文课或是有多少属于班主任的坐班时间。第一节课、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晚自习安排什么,大概用多长时间完成一件事,讲完课用多长时间完成相应的作业,用多少时间复习、用多少时间测试、用多少时间批改、用多少时间订正……我都会清清楚楚地交代下去,然后全力执行。
刚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留意这样做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是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孩子们每次听我布置任务,听我安排时间时非常专注。只要一布置完任务,一说明时间要求,便个个快马加鞭似的利利索索完成。
学生有这样的变化,一是因为我长期坚持这样做,二是因为我的工作原则向来是以奖励为主,而奖励的就是时间,奖励的就是阅读。
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可以自由支配剩余时间。
例如:安排20分钟完成的任务,有学生10分钟完成了,便收获了10分钟自由阅读的时间。没有按时完成的同学只能继续,不能阅读。
这种“减甜式”的惩罚,比“加压式”的惩罚更得学生的心。
偶尔我会来点小“心机”,把原本可以10分钟完成的任务加长到20分钟,让一些慢悠悠的学生尝到甜头——耶,做完了,可以看书了!只要尝到了甜头,就会让他下次完成学生任务时做出努力,想要继续尝到甜头。
这比起完成不了就罚来说,是一个更好的办法,不是吗?
教学工作中有很多的好办法,但也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我曾经跟一个前辈谈过这个话题,我说别人的经验再好都不如自己在借鉴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哎,当时是在网上交流,我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老前辈,便“自以为是”地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得知对方是老前辈时,我撞墙的心都有了!)
比如这个“减甜式”惩罚,我是借鉴了一个前辈的方法,又建立在班级阅读培养的基础上实施的,效果才能呈现出现在令人满意的样子来。
阅读,真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
从已经毕业了的六2班到现在的四1班,我发现孩子的父母都开始在朋友圈里晒孩子的阅读了——晒孩子在小窝里阅读的照片,晒孩子在图书馆的照片,晒孩子的书桌,晒孩子的阅读心得,还有晒购物车的书单,哈哈哈哈哈还有晒我(在朋友圈说明:李老师是个致力推广阅读的人)……
太棒了,不是吗?
阅读的魔力有多厉害,试试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