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很多校园,很阔气。偌大的广场、宽宽的硬化路面、一排排的树林、成方的草坪。走在这样的校园里,心情自然感觉舒畅,精神也会为之振奋,多么清丽爽亮的校园啊。
但是我总觉地缺少些什么,也许是一种人性的温暖,也许是一种心灵的渴望,也许是一种精神的安放。
孩子们来学校是为了学习的,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他们也是来生活的,是来寻求伙伴,是来体验做人的道理的,这些都需要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尝试一个又一个的错误中才能获得。
孩子们一进校园就会径直奔向自己的教室,为什么没有可以游览漫步的地方呢?下课后便是卫生间、老师办公室再匆忙走进教室,为什么没有休闲聊天的空间呢?放学后自然是迅速收拾好东西,离开教室便匆匆回家,为什么不开放一些功能专室满足一些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呢?
上述这些“为什么”也需都是些比较大的问题,可以用两个词就能回答得理直气壮:成绩,安全。是的,为了成绩、为了安全,这就是绑架理想教育的两根绳索。我想,我也不敢说能保证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是,我能做到的,也就是我的使命:让心灵离开囚禁之地,扩大我们的慈悲的范围,拥抱每一个生命的美好。
一次在阶梯教室开完初二的学生课程展示会,我随着一名男孩子走了出来。突然,我发现男孩子快速走了几步,然后便坐在“君子比德墙”下面的四方花池边上,开始系自己的鞋带,原来他的鞋带开了。
你或许会以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我却被彻底惊喜了一番。在设计校园文化时,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要“为了学生而设计”,校园是属于学生的,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存在的。原先被冬青围绕着的绿化空间全被打开来,而变成庭院式的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上课,可以来这里散步,可以坐在这里说些悄悄话。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有可供学生发布成果的展示台,有可以随手可得的阅读的书籍,有可以随地可坐的木质坐凳。
上面所说的那个男孩,就是几步跑到有座椅的地方,来处理自己的困境。这个地方靠近进出阶梯教室的旁边,里边是种植的花草,但是在设计这个地方时没有忘记,花草的三个边沿设计的是木质的座椅,那么这个地方的功能就多起来了,既可以是绿化带的边界,也可以方便师生坐在这里欣赏花草、聊天。
而该男孩的举作,却让我想到了另一重境界:“这个地方让这个男孩优雅地解决了自己的困境,这个地方还可以邀请这样的场面?”我好像一下子被感动了,又特意邀请这个男孩再做一次系鞋带的动作,为他拍了一张片。此时,有一个老师走过来说:“真是处处为人着想啊!”是啊,如果校园没有这样的设施和地方,这个男孩也许就会直接弯腰或者席地而坐处理自己的鞋带了。
我们应该时常扣问自己的内心,我们的精神滋养与灵魂路途是否真实地与学生渴望的样子接轨?是否在真实的情境中邀请自己高尚的思想与自己的原始个性和谐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里。
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心与心之间有灵犀,物与物之间息息相关,但是这个真理却容易被人遗忘。一所学校,我们做教育的人,不能忽略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让校园文化与他们深层的天性分离。
因为一旦孩子的生命因为功利性的东西而独立于周遭的他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环境时,他们生命最深处的召唤与智慧就会缺少了完整性与自觉性。当他们存在于自身的灵魂与外界失去了联结时,教育为人的目的便会被掩藏,表面是为了孩子,但是他们却变成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