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时很喜欢畿米的绘本《走向春天的下午》,翻过很多遍。于是在图书馆瞄到这本《正午的原野》时,一股浓浓的亲切感呼啦呼啦就涌上来。作者又是渡边淳一,用神经中枢也可以想得到主旨大意了。凭着一种理直气壮的熟悉感,并没有抱有太大期望地去读,结果却多少让人失望。
我想,渡边淳一在我的这一成长阶段是要永久的错过了,同时在下一阶段出线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多么让人遗憾呐,就好像我挥一挥手,告别了曾经的良师,他也曾给我打开一扇明媚的窗户,而今我却不得不去看另一番风景了。记得高二时问过先生,先生说,爱一个作家,只是因为他的作品和你当时的心境相契合。心情改变了,那些文字自然就重新生疏和暗淡。不必担心,不停去读,不停去想,这本来就是风水轮流转的事情。
我格外的记得,读《失乐园》时,读《爱的流放地》,那些滚烫的语言。上学期读《钝感力》《再爱一次》时的一份玩味。我不知道怎么评价我手边这一本。我想说服我依旧是喜欢着,然而不是了。我不认为男女主角的做法是正确的,即使他们相爱。他们的想法有一些故作精明的傻气,他们的故事有一份矫枉过正的造作。直接通往阴道的爱,即使爱了,能有多深呢?“性爱”可以和“情爱”等量齐观么?成人之爱又是什么呢?
从精神到肉体,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告子的无善无恶论,到孟子,到荀子,到王充。对于人这一份羞于见人(很好玩,相互羞来羞去,其实一样黑)的欲望,大家伙都不怎么愿意承认似的。一提到柏拉图式恋爱就自我标榜起来,一遇到交配的冲动又避之不及了。精神是什么?它为何让我们否定了那个从原始森林中走出的本我,去追求一个没有答案的真我呢?促使我们从内心反对渡边淳一又读个不停的推动力是什么呢?如果谈论这两方面都没有什么罪恶,渡边淳一的作品也就泯然于其他爱情小说之流了。
同时,在我对日本文学有限的了解中,我认为日本文化对女性的轻视即使相较于中国文化,也是过犹不及的。从以前读到的《源氏物语》可知,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是作为傀儡和附庸存在的。紫式部同样作为女性,她为什么会允许自己的同胞在矜持了一个少女时代后被男人胡乱的收用呢?传承一千多年,一个又美丽又智慧的处女还是会仓促地陷入和一个中老年人的爱情中并莫名其妙的感觉到了爱的力量。这也是我在阅读渡边淳一的其他作品时的困惑。二三十岁的少女为什么要和阳痿的七十多岁爷爷做爱?三四十岁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为何对事业失败的老男人爱的死去活来?站在道德的高点,我对此持反对态度。大约因为这些作品由一个浸泡在日本文化中男人去写,他便格外顺应自己的兴致了。
读书原是为了解惑的,我倒只读出了一堆不求甚解。最近想要换其他的书来读,大约这些疑惑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了。最后聒絮一句,用六百多页纸张,足可以写家族式小说了,却只安排了百十来人出场,语言也平铺直叙,也是不够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