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旅行时,我也是个穷学生。用体力和时间换取金钱方面的节省。现在想来,这样的旅行方式就留给年轻时代就好了。毕竟,越长大越知道,“时间”很重要,“体验”很重要。难得的出行,既然投入了时间、精力和金钱,事后能收获多少“价值”,才是决定这次行走是否有意义标准。
虽然“目的性”、“有意义”这几个词是现在才拎出来单独强调的,但一直以来,我都不甚喜欢漫无目的地出行和只为放松的度假。(当然,不反对度假,之后经济再独立、自由一些时,也期望能有更多“度假”的机会。但度假就是度假,和“旅行”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大概就像我会执拗于“旅行”和“旅游”的不同一样。)
在前一篇文章也略加区分过了。“旅行”于我来说,带有“学习性”和“目的性”,需要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其实,做任何事都需要考虑清楚意义,不然就是在盲目地“瞎做”。)
所以,出门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去哪里?做哪些事情?感受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为什么重要?有什么期望?……如果能问问这些问题,哪怕只是简单的短程旅行、甚至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旅行”,回到家后也会有满满的收获吧。
■ 旅行“穷”不了
很多地方是“穷”不了的。看似省了钱(比如用吃泡面、麦当劳等来节省饮食开支,拒绝参观博物馆、文化景点来节省体验开支),其实消耗的却是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毕竟,下次再有机会来同地游览不知道要等到几时。其实,也是“专注于当下”的一种体现。将此刻呈现在眼前的生活,尽最大能力地过好,减少遗憾。
所以我一直跟自己说,“来都来了,不看看怎么行”“不尝尝当地的味道怎么行”……如果对自己没什么新的体验、新的冲击、新的感受、新的知识积累,出门一趟只是徒然消耗了时间、消费了金钱而已。
但是,我也一直都是“穷游”,直到现在还是会住青年旅社。我不介意和很多人同住一屋、不介意睡上下铺、也不介意使用公共卫生间和浴室。但有些钱却是我不会吝啬去花的,尤其在“吃”、“看”和“体验”上。这里的“吃”倒不是指当地米其林和高档餐厅,而是指当地口味的小吃、代表性饮食,有年头的老牌餐厅、咖啡馆之类。平时就不吃快餐店的我,更不会在旅行时为了省钱而把三餐的任何一顿交给连锁快餐店。即使为了节省,也会去逛当地的超市,买里面的食物来对付一下。
比如,我尤其爱酸奶、爱面包,很容易就能花小钱满足了自己味蕾上的好奇,轻松解决早餐和简餐问题。而且,在饮食上,我从不追求“安全感”,也从没有受过不安的困扰。不如说,“吃”是我探索当地的一种方式。荷兰的甘草糖、德国的黑麦或茴香面包、英国的茄汁黄豆等等……很多人接受不了的味道,我都尝得津津有味。很感谢自己味蕾的包容度,让我有了多元化的体验。
再者是“看”。对于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比起匆匆一瞥,我宁可丢掉其他景点,而在一处好好感受。比如,明知卢浮宫要花一整天去看,就不会安排半天去匆匆走过、打卡式地看那几个镇馆作品。
还有就是“体验”。在德国就去吃一顿猪肘配啤酒,在法国就去尝尝拉杜丽的甜点、逛逛门票不菲的美术馆,在英国就去伦敦西区听一场音乐剧、喝一次下午茶,在西班牙就逛逛高迪的建筑,在日本,当然要泡温泉、吃一桌会席或者怀石料理了……
所以,“穷游”的“穷”,于我来说意味着“穷尽”的“穷”,而不是时刻把省钱记挂在心间。毕竟,旅行从来都是个花钱的事儿。
一直很赞成“穷游”公司对他们名字和理念的诠释。“穷”不取贫穷和省钱之意,而是“体验到极致”的意思。世界之大、世界之广,可探索、可感受的事情无穷无尽。可以欣慰于总有新的东西值得交付我们所有的“无聊”,也要明白自己无法拥有全部。所以,匆匆“打卡”、泛泛游览该多可惜。如今,我们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这种观看上的打卡。看图片、看报道、看视频节目等,都可以让这种粗浅的浏览变得简单又可以立即实现。而今后,随着科技进步,VR的普及和可实现内容的更迭,想在家中就身临其境地体验都成为了可能。所以,何必要画上昂贵的旅费、宝贵的时间、自己的体力,亲自走到那边却只是匆匆而过呢。
那么,我们到当地的意义在哪里?
我想,应该就是去感受那些通过网络和科技无法带来的一些当地才有的体验吧。比如,亲身坐到当地的历史老咖啡馆、老餐厅中,慢慢地喝一杯咖啡、吃一顿饭。在美术馆中,对着一幅真迹长久凝望又细致感受。在当地人生活的街道中走过,去看那里的风景、感受那里的生活步调。
所以,上路前,要做好“清空自己”的预设,然后才能接受当地才有的新的内容对你的包围和冲击。
■ 思想上的“穷”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省钱、以及到当地打卡、拍下“到此一游”的照片,远行的意义不大。毕竟,封锁了内心,看过的风景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人年龄稍有增长,最好能摒弃这种旅行方式。即使有年轻的资本,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把宝贵的时间如此浪费。所以,上路前,“目的”很重要。否则只是在挥霍时间而已。
另外,不能为了“穷游”而变得贪婪。
有钱没钱,将钱花在刀刃上都无可厚非。只是无法认同一味追求省钱而导致的思想上的“穷”。而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很容易陷入越思考、想法越狭窄的穷途,人的内心也无法敞开,对所有新事物(往往需要花钱)会选择下意识地拒绝,甚至可能去贪他人便宜。
比如,我曾经十分喜欢的“沙发旅行”。但发现很多人只是去“沙发主”家蹭吃蹭喝,并满足于以此而来的低花费。但我认为,这种旅行的方式建立在人与人的信任上,以及交往过程时产生的温情中。而且,沙发主打开自家房门,以礼相待,甚至自掏腰包为你准备食物时,作为“沙发客”,要对主人尊重,要交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若心里只是打着省钱、贪便宜的小算盘,自以为赚了,其实失去的可能更多。能量循环并守恒。有些失去可能当即能看到、感受到,有些失去可能会在日后慢慢报来。
我在“沙发旅行”时,会平分甚至将食费全部买单,也会带上小礼物送给我那些“沙发主”做纪念。所以,到头来,“沙发旅行”只是节省了一些钱,甚至和我在青旅住一晚差不多。但获得的,是一段段难忘的回忆,甚至相伴终生的朋友。我很幸运,在“沙发旅行”还没变味之前,有过很多美好的相遇。即使现在不用它了(因为靠谱的沙发主也少了、不活跃了)。
省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如果在最初就将行程打上了“省钱”的设定,会限制了众多美好体验的“可能性”。所以,只为了省钱,就不要旅行。何况,因为盲目省钱而发生的事件已经很多了。在“沙发旅行”、“搭车旅行”、想登山却买了便宜装备等等,都常能看到遭遇危险的报道。
世界很宽广,“旅行”是去了解这种“宽广”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以为有想做的事、想了解的新世界,而去旅行。
几条小总结:
1. 旅行始终是一个花钱的事儿。想清目的再上路,心甘情愿地去买单。
2. 节约花费很必要,但不为省钱去“穷”游。
3. 为有价值的体验买单,在有限时间里“穷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