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收麦犹如打了一场大战,之后人们便进入了短暂的休息期。说调整休息是相对而言的,气氛不再那么火热,节奏也明显的减缓了。生活就是这样,有紧张期,有缓和期,这样才感到有滋有味。
首先,麦田里的麦茬需要用撅拌下来,它的作用和妙处就在于:一是松动土壤,利于禾苗生长,给庄稼一个松散的生长空间;二是麦茬腐烂之后,化作秋泥更护苗;三是起到保墒作用,利于水分的保存和雨水的储存,一举三得。
紧张的三夏之后,农人的劳动场所也转到了田地里来,在火热的阳光下,戴着草帽,低着头,一撅一撅的拌着麦茬。可别小看拌麦茬,你也许以为这是单纯的体力活儿,但是在我看来,再简单的劳动,都含有智慧成分。如果你站在麦茬的后边,单纯的向前去拌,就会感觉很难把麦茬拌下来,因为常常会拌在麦茬上,把撅垫的老高;而如果站在侧面去拌,就会看得很清楚,下撅处处处土壤,麦茬便应声而倒,显得很是听话,动作也显得干净利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护好玉米的幼苗,这才是劳动的主体和目的所在。然而,一不小心把玉米幼苗拌下来也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一再要求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
我也算是一个深谙此道的劳动者,长长的一个麦垄,一个上午我就可以把麦茬拌完,实在是出乎父母亲所料,免不了要夸赞我一番,我也为此而沾沾自喜了。
清晨早早起来,趁着火热的太阳还没有光临清凉的土地,可以在凉爽的风里,在清脆的鸟鸣中,伴随着周遭拌麦茬的大伯叔叔们,舒舒爽爽的干上三个小时,足以顶上大半天的时间。往地里的时间还睡眼朦胧,睡意惺忪,站在田间地头,还会有微微的凉意袭来,打着哈欠,听着父亲和邻地的乡亲们唠着嗑。在一下一下的拌麦茬中,太阳渐渐地露出了笑脸,土地也在一寸一寸地醒来,人也变得格外精神起来。太阳升高了,拌麦茬的人也饥肠辘辘了,回到家喝上两碗稀饭,吃上两个馍,便又回到了地里。从九点多一直劳动到十一点多,再加热再升温,人已不堪忍受其热,即使戴着草帽,汗水也是涔涔而出,一遍一遍的冲刷着额头和脊梁,成为不折不扣的“盐碱地”。
夏日的午后,骄阳遍地,白花花的伤人的眼,可以出工迟一点,但想躲过这一劫,却在所难免,好在太阳在一寸一寸偏西,温度在一点点下降,微风也一点点吹来,给了人希望和愿景,才敢走到这火热中来。
拌麦茬算不上是大体力活儿,是农人们忙里偷闲的事情,这种见缝插针的举动,更像是在给大地绣花,是在和大地进行一次深入的研讨交流,有了这种交流,有了这种相濡以沫的过程,整个劳动过程就变得温情脉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