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儒家“心学”集大成者,是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与孔子、孟子、朱子并称为孔、孟、朱、王,死后被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作为阳明先生的崇拜者、阳明心学爱好者,我总是有股莫可名状的冲动,很想谈谈自己对阳明心学的一些看法,阳明先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十一岁时的理想,成为我国历史上真正“三不朽”的圣人。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 —— 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梁启超称赞阳明为“阳明先生,百世之师”,并表示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著名的“阳明格竹”正是阳明先生在年少求知阶段通过实践验证当时被奉为真理的“格物致知”理论,结果阳明格竹以失败告终,最终阳明先生只能另辟蹊径,这也是阳明先生在追求成为“三不朽”圣人之路的一道坎。
智慧和成就来自于历史积累的总和,现在我们认识到的王阳明,是整个历史量变过程中一次质变的火花, 阳明心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