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枫林,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别具一番风姿;果实成熟饱满,微风拂过,麦浪荡漾。
与秋季美好景致到来的喜悦相比,暮年——这个人生的秋天,却像是一个不受待见的客人,让我们避之不及。
老去,往往与行动迟缓,两鬓斑白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它也最接近人生的冬天——死亡。
曾几何时,以为自己离这些都再远不过。直到最近两年,当身边至亲接二连三的离去,面对这些生命中必然来临的日子,发现自己永远无法做好万全的准备。
很多时候,像是坐在海边看着潮水渐渐散去,知道它必然离开,却总想着送一程,再送一程……
也在这时,才觉得老去,死亡这些词汇,不再停留在概念之中。
因为它会在某个瞬间,让你痛彻心扉,进而重新去思考活着的意义。
月光照上秋日的林木,其容貌枯白而沉思;落照的余晖照上秋日的林木,还开怀而欢笑。清晨山间的微风扫过,使颤动的树叶轻松愉快地飘落于大地,无人确知落叶之歌,究竟是欢笑的歌声还是离别的眼泪。
因为是早秋的精神之歌,所以有宁静、有智慧、有成熟的精神,向忧愁微笑,向欢乐爽快的微风赞美……
这是林语堂老先生笔下年老之美的感悟。在他的笔下,时值秋季的老年,是轻松平和的释然、是浑然天成的随意、是绚烂至极后的归于平淡。
然而,即便年老带来了这个社会亟需的“长者智慧”,但是当皱纹缓缓侵入我们的皮肤,不便的腿脚开始逐渐影响我们生活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接受这种改变呢?
就像是《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的作者拉姆·达斯一样,在火车上被乘务员当做老年人时,他的脸上写满了惊愕与不悦。
是啊,无论年老被如何美化,在大多数人眼里,它依旧是逝去,残缺的代名词。
我们大家在叛逆里成长,在压力下奋进,在寂寞中思考,日历一页页撕去,年岁一天天增长,发际线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高,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迎来和脑门一样锃光瓦亮的后半生。
但唯一完全相同的是,终有一天,我们都将步入“老”的荆棘之地。
美国诗人艾略特所说:“随着一天天变老,人们不愿在无关紧要的事上浪费一分一秒。此时你会摘下面具,放下虚荣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拉姆·达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印证了这句话,他曾经致力于陪伴临终者,帮助他们面对死亡。从这些经历中,他积累了对于“老去”的深刻的体验。
但直到2001年,当他自己身患中风,才真正感受到“老”的含义,开始关注随年龄而来的痛苦和脆弱,于是有了一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曾经的拉姆·达斯,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老”了的事实。常常疏忽自己的身体,忘记吃降压药;漠视在加勒比潜水时显露出的早期症状;超负荷劳动,不管有多累从不说“不”……
然而,“老去”宛如一把武士刀,将他的人生一劈两半。“前半生”中,他有一辆手动挡的名爵、高尔夫球杆和一把大提琴。“后半生”,这些东西他都用不上了。
作者虽然幽默,但也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老年迟暮的悲伤。
毕竟,年老,对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恐惧,你我不外如是。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意味着要去做好接受日渐衰退的记忆,不可预知的病痛,死亡阴影笼罩的准备,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必修科目,也是最后一堂课。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人的一生走过年少的懵懂,成年的拼搏,再到晚年的谢幕,是最自然不过的周期流程,无须刻意回避,也不必分外恐惧。
做不到“老得好优雅”, 至少,尝试理解时光流逝的意义,学会倾听过往和未来的细语,就已然勇气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