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时不时收到一些友友给我之前写的文章点赞,于是又萌发了想要将之前的那些文章通通修改一遍的想法。
之前写完一篇稿子,点击发布后,在写的那一周内,我也会时不时打开看看。每次阅读时,习惯性检查,看是否有需要改动的地方。然后一段时间过后,那些文章就慢慢地被自己打入“冷宫”了。
这次决定改稿也是源于想呈现更优质的文章,也想提升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于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篇文章至少修改五遍。
虽然之前也修改多次,但隔段时间后,从修改的几篇文章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从小的方面有排版,段落之间的距离、字词句及标点符号等问题,从大的方面来看,还有一些关于文章主题、结构、观点和素材等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要把同⼀篇东西改写⼗遍,⼆⼗遍。”
静下心来修改之前的文章,即使修改十遍、二十遍,也是值得的。而且这个时候修改的好处就在于思想已脱离了原来的轨道,也跳出了当时写稿的思维圈。再经过反复思考和琢磨,原先没有觉察出来的问题,也会逐渐浮现岀来。
那么,在修改文章的同时需注意哪些方面呢?
我们决定修改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明确修改步骤。然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重点到次要入手修改。
一、从大方向修改文章,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先明确文章的主题是否清晰。主题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灵魂。在修改前,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其次,主题是否被素材裹挟,带乱节奏。反过来就是素材是否运用得当,有没有突现主题,说明观点。再好的素材如果不能突现主题,果断删除。
再次,就是文章的逻辑是否清晰,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文章的结构好比是一个人的骨架,一栋房子的框架,如果骨架或框架歪了,也会影响一个人或一栋房子的安全性和美观。
那如何避免逻辑混乱的问题呢?掌握四种写作结构,分别是总分总结构、并列式或清单式结构、递进式结构、SQA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等,可以解决逻辑混乱的问题。
最后,检查文章的标题是否有吸引力。
一个好的标题是吸引读者看到这篇文章的关键。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章的标题就好比是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眼给别人很糟糕的形象,那可能以后他就不想再跟你打交道了。
能起一个好标题也并非三两天就能达到的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提升。
二、从小细节入手,对字、词、语句、标点符号等修改,步骤如下:
1.检查错别字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错别字”是最为忌讳的。无论内容的深浅,无论用词高端或低劣,错别字可以瞬间拉低读者对于这篇文章的“印象分”。
一篇文章如果出现错别字,就好比一碗好吃的大米饭里掺进了一粒沙子,看起来影响不大,但吃起严重影响口感。
2.词语是否恰当、准确
在一篇文章里面如果有词语用错了,让人一眼就看得出来,而且会让人贻笑大方。如下面交大在上海封控期间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就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用在这里明显不恰当。这种低级错误立马引发了网友的讨论,甚至有人调侃985院校的学生也会犯这种错误。
所以对于一些理解不够透彻的词语,在运用之前一定查阅清楚其意思。
3.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构成要素之一,用得恰当,能够准确地表达内容;反之,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甚至产生歧义。
检查标点符号,主要是看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否正确,以及调整点错位置的标点符号。修改时,要按约定俗成的用法,严格按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
总之写一篇文章,尽自已最大能力去修改,哪怕修改十遍,二十遍,最起码能达到让读者看着舒心,也值得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试想一篇文章,如果主题不清晰,逻辑混乱,错字满篇,谁还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呢?
就好像我们请别人来家里做客,家里却乱糟糟的,客人看到了也会感到不舒服。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也要继续修改稿子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的能力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的。
(欢迎友友指正,不甚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