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北鸢》这本书的最后,差不多还剩两百页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
那是一篇关于《北鸢》的评论,说它是一本伪历史的小说,作家借家庭背景之名借自己学历优势写出了一本堆积辞藻,伪装野史的书。具体分析了这本小说各方面的优点缺点。尤其在说到小说的结构方面欠妥,主要人物不突出,前面紧凑密集,后面空洞不实,结尾竟然无话可说,到后来落为写成时下庸俗肤浅的言情故事。
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自己之前读《北鸢》的好感大受影响。如同正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吞下了一只苍蝇般倒了胃口。他这样的言论并非全无道理。转念一想,文章中的文笔方面,对于一些人物的描写,的确有一些多次重复的语言,譬如一些心理描写,人物性情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确塑造不够丰满,说是主角是昭如,但是并非如此,主角是卢文笙,又描写得不够成熟具体,浅了些,淡了些,实在是没有浓墨重彩地写或者形象生动地勾勒?小说也真的有前紧后松的毛病,后文看起来略显索然。
我突然就想放弃看完这本小说了。但是,在今天早上,在车上和老公一起倾听《北鸢》广播剧的时候,我告诉老公,我觉得故事有点虚假。老公马上说,为什么觉得虚假呢?我相反觉得非常真实。就是卢文笙私自去打仗的片段,郁掌柜深夜雪中“苦肉计”换得文笙归这个故事正是符合当时主仆之间传统之至的深情厚谊,而且,“谁都是家中的宝贝,谁也不想自己的儿子去战场,那谁为老百姓打仗呢?”这句话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具体情况……老公的话,让我心里对那篇反面评论的不快迎刃而解。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要靠别人的评论去感知一篇作品,而不是我们自己去真正地去品读和鉴赏一部作品呢?我这样的性情真是太“见风使舵”了,如同墙头草,随风倒了。
任何一部作品,它都有它的价值,也同时有它的缺点,我们当然应该看到它的价值,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它不足的地方。
《北鸢》这本小说在当代小说当中算是不错的作品了,所以我们要多看到它的优点,多看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同鲁迅所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柏”,采取“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