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77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就听说这部经典著作,后来他成为了书架里的一个成员。很愧疚,也只是偶尔粗略翻阅一下,渐渐的尘土早已覆盖了我残存在书上的指纹。大概在2021年的12月左右,不知是哪个脑细胞指引我再次将它捧在了我的手中,也算是相对粗略的浏览了一遍。与此同时,也充满了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崇高的敬意。
在读的过程中就想认真的写一篇读书笔记,从属于拖延族的我,一直让它停留在想法的层面,至此一字未写。直到今天,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假期读书心得,才终于将想法付诸于实践。哎呀,真是惭愧呀!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该书中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不能随心所欲,因为它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很想从宏观的角度,梳理出自己的读书心得,但是鉴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仅仅能记录一些在阅读过程的点滴收获,作为我的读书心得。
哪怕进步一小步,也是成功。
书中说: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看到这句话,我感到无比的汗颜,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有多少时间是在做无用功。时间就是生命,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而我,在逝去的每一堂课里又创造了多少价值呢?我的备课充分吗?能够最大化的引导学生收获知识与技能吗?精神与情感能够得到升华和慰藉吗?我是否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呢?……
如果继续反思,愧怍之感就愈加的强烈。教师,不是“上课,同学们好;下课,同学们再见。”而是,身肩教书育人使命,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我的教育生涯的点点滴滴能否毫无遮拦的呈现在阳光下,而仍旧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自己是否已经铸就好了师风、师德、师魂,以此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既然已经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与差距,那么今后要更好的行走在我的教师成长之路上,一路前行,一路学习,一路发光发热,一路滋润祖国的未来。
终生阅读才是教师最好的备课
书中还例举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所有听课的人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因太入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有老师问道:“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作为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我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拿起书,好好的读,越读越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然而越读越有兴趣,读书现在已经成为我每天心心念念的一件事。有种一日不读书浑身难受的感觉。细数这些年读的书少说也有百八十本吧,可是现在即使记得书名,也对书中的内容感到十分的模糊,甚至不知道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这种低效读书,表面上给人造成一种勤奋、爱读书的习惯假象,实则是收获甚微。最近看了一句话,输出倒逼输入,只输入,而没有输出,犹如只学习而不思考一样,这样就会感到迷惑。所以读书不能单纯的读,既不是数量的积累,也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要读有所获,要能够通过博览群书,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因此,读书要思考,要输出,更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此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工作水平,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运用
书中还提到: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原来知识是有生命力的,唯有运用方可使其活起来。运用旧的知识来引领新知识的学习,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学会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才能赋予知识生命力,赋予其存在的价值。古语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传的是一种技能,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一个胃,一味的向里面倾倒,却不考虑其承受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我们要做的是授之以渔,教会他如何用既有的知识掌握并会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
正如书中所说:知识不再是死的“行装”,它们始终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知识之对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而去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
教育的情感与温度源于爱
“只有当人把自己的一份真心用来为其他人的幸福而奋斗,才能培养出这些高尚品德。 只有奉献精神财富,才能获得精神财富。只有在劳动中,当一个人为其他人有所创造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体现得最为明显。劳动是一个无限的概念,因为它是人的劳动,并不只是种粮食或种树才是劳动。最精细、最复杂的劳动是,当一个人走近另一个人,直视他的眼睛,读到他的“字里行间”是要寻求帮助。这种劳动是人精神活动中的最高阶段。”书中的这段话,很震撼人心。让我想起了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关于对教育深刻理解的一句经典阐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唯有对其付诸于爱、尊重,方可唤醒另一个人的心灵。
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中写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于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饰和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学者。”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所以作为教师,不论走得多远,走得多快,都要始终牢记并践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