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
他18岁画了一幅画,成为千年经典,后来又画了一幅,却断送了性命。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整幅长卷全横长图在文尾。
人生无常,是因为陪伴在君王身边。
古话说伴君如伴虎,龙颜一怒,臣子小命就难保了。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18岁的王希孟,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而且他却浑然不知无处不在的危险。当然,如果他只是一个天才少年,或者是一个宦官,那就不会发生后面的这件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奇闻了。
王希孟生于北宋晚期,说是1096年。据《北宋名画臻录》载:“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因其绘画天赋,十多岁便被选入宫中,在翰林图画院学画。
后来,王希孟从几百位画师中被宋徽宗赵佶选为自己的唯一传人,手把手教这位少年学绘画。
宋徽宗这个皇帝,在政绩上一无是处,但是在书画颇有成就。
▲图为王希孟画像。
在书法上,不仅草书《千字文》长卷成为传世巨作,还自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瘦金体”;在绘画上,自创了“院体花鸟画”,开一代画坛之风气;吟诗作词更是小菜一碟,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
▲图为宋徽宗画作。
这位皇帝就是一位热爱艺术的文艺青年,他不仅亲自出题,用“艺考”的形式广招绘画人才,什么“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和“野渡无人舟自横”等考题不知难倒了天下多少才子。而且大力发展翰林图画院,让北宋的艺术空前繁荣。
果然,王希孟在宋徽宗那里学了几个月,进步很快。
▲图为宋徽宗画作。
这个时候,王希孟提了一个要求,想去周游天下,访遍大川名山,立志创作出一幅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要瑰丽的山水长卷,歌颂大好河山。
宋徽宗听了很高兴,特地为他准备了足够的资金与最上等的颜料,包括用价值连城的宝石与千年的贝壳研磨成粉末,可以使画作千年不黯淡。
半年后回京,即公元1113年,王希孟为宋徽宗献上了一幅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这是用一匹整绢画成的,高51.5厘米,长11.915米,是长5.287米的《清明上河图》的2倍多。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作品以长卷形式,以大青绿为基调,描绘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色彩丰富,描绘精细,意态生动。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用深浅各异的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如蚁数不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灵动活脱,美不胜收。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千里江山的雄伟壮观。简直就是航拍下的宋朝。
宋徽宗看到《千里江山图》后,立刻被画面震撼了,不由大为惊叹道:“我18岁时,都画不出如此青翠河山,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确实,宋徽宗慧眼识珠,他没有说错,这幅长卷不仅细节逆天,而且每一笔都精心刻画。
其他大臣也纷纷称赞这幅画“整幅长卷一点不零乱,不繁杂,通篇清秀逼人,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
一个18岁的小鬼,理应正是年少气盛的时候,王希孟却为何会如此细腻逼真,匠心独到?
这个答案至今无解。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按理18岁的王希孟得到皇帝的赞许,继续在宫内画画,做画师,肯定前途无量。
可是,王希孟坐不住,享受不了清闲的生活,又开始行走民间,四处采风。
王希孟把当时北宋末年天下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民间疾苦和真相,画成了一幅长卷。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回京后,王希孟把这幅《千里饿殍图》献给了宋徽宗,没想到宋徽宗看后勃然大怒,不仅一把火将画烧为灰烬,并下令赐死王希孟。
据《北宋名画臻录》载:“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在临死之前,恳求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
这位18岁少年,一生就画了两幅画,这幅《千里江山图》是唯一传世的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
被后世誉为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至今无人超越。
▲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而另一幅《千里饿殍图》却要了他的性命。
或许,他怎么也想不到,成也画画败也画画。
而一千年后的画家陈丹青,在看了《千里江山图》后,他坚信里面还活着一个18岁少年的灵魂。
意思是王希孟还活在这幅画里。见画如晤!
▼下图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全卷横长图。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