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是那个“堂”
在这里,我想说的“堂”,不是教堂,不是学堂,不是殿堂,更不是天堂,而是一个令许多学生垂涎和胃涨的多色词汇——食堂。
二:中午吃什么!?
我是一名大学生,离我生活最近的代名词无非几种:学习怎么考试;寝室室友如何;娱乐活动怎样?以及中午吃什么?被列入困扰中国大学生十大问题之内——我们中午吃什么——被我们这些食尽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不断地重复着。我们一天又一天地困扰地问自己,问同学,甚至问老师,可能得到的最多的答案就是:随便。有时候我真想一刀剐了说这话的人,不过看他也满脸不知的表情,又想起自己内心的答案,我也就释然了。谁能决定呢?就近原则吧!
事实上我们还被自己骗了,因为就近原则根本不管用。不说各个食堂离我们的距离都差不多,只要一旦决定去哪,就有反驳声音:这个食堂简直是喂猪的,我可不想当猪!我看着那只“猪”,想反驳却找不到理由,因为,我也是那么觉得的。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个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食堂,无论何时,只要吃饭就会首先想到那个神圣的地方,想着自己到底该不该去,然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你就稀里糊涂地走到了那个地方。真的不是故意的,因为饿,是生理问题,不能拖延!
三:非典型羊群效应
我最喜欢的食堂,知道的人都知道——三食堂。不是因为这个数字吉利,也不是这里建筑恢宏,更不是这里经常出没校花校草,相对的,这个食堂在我眼中,很实在,很有味道。没有异味,没有多少女生,放眼望去都是短头发的普通男同学,偶尔还有几个校外大人,可能在此打工,也可能是某位家长。一楼热闹非凡,二楼更是嘈杂,三楼虽然冷清,但一家独大,老板娘更是美丽温柔,来的人都是常客,包括十分欣赏她的我!
就是这个食堂看起来没啥特点,但却十分讨我喜欢。问我为什么的一定没来过吃一顿(当然,也不可能咯)。一楼就像我的朝圣地,没事有事我都会踱步这里,像领导一样查看,其实是在选择,但最终还是那么几家的菜入我法眼。其实我们许多人都被习惯束缚,很多人都不想打破常规的,与其挑战一下自己的味蕾,倒不如就在自己信任的那一家吃了算了,毕竟好吃过。其实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我也是,于是,问题来了。
一楼我常光顾的那几家,生意常常火爆到爆,来的时机不巧就要排成长龙,让我经常想到这些人是不是和我一个味觉?每次来到这里我都径直走到那,然后选择:到底哪家人最少!每家我都吃过,每家都很好吃(对我而言),每家都难以选择,倒不如让上帝决定。谁家人少一点就去!秉着这项基本原则,我每次都会很快吃上饭,不纠结,不逃避,不愧疚。于是乎,人多的地方也不会一直人满为患,人少的地方由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补充也不会显得冷清,这种神奇般的均衡使得这些店一直生意很好,一直有人去,那些客人会很快拿到生命养料,那些主人也一直笑着脸不会很疲惫的记着菜单。于是,这种非典型羊群效应使得这些店,长久不衰!
四:可怜我可怜的蔡先生
我们就像一窝蜂的羊,吵闹着就去吃饭了,留下那些依然在叫卖着的老板、雇员,满脸不满不甘的眼神尾随着我们的身影……在此,我着重强调一下,我那可怜的一家店:“蔡先生”。
初次看到这家店就不知那名字是什么意思。是像花花公子一样卖品牌衣鞋帽的吗?当然不是,这是食堂,不卖吃的,它吃什么?再看这家店的菜色,只是惊呼,不敢恭维。我们还只是学生,我们还并不是身穿脚戴奢饰品的富家公子哥,我们还没有去那么多的闲钱去赌一顿午餐的好与坏。当然了,如果有,我们愿意去吃一顿大餐,不求好吃,只求最贵。可怜我那可怜的“蔡先生”竟是在这不上不下,很是尴尬地不懂我们的选择之意。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我们更愿意在平时的日子里吃一顿物美价廉的午餐和晚饭,那样会给我们带来充实感与幸福感——在紧张的学习日子里,在潇洒的娱乐时光后,在浪漫的恋爱约会时。大学里能吃的东西是在是太多了,便宜的好吃的更是有之甚多,没必要去选择一个挂着高贵旗帜的店面,去点一份以后再也不会花钱的午餐。人类是容易满足的,又是不会去满足的。我们可以去选择多样而忽视你这样一家生意冷清的店面,我们或许犹豫,但那绝不是同情,只是一份可怜。如果你不改变,你吆喝的再多也没有什么卵用!
有时候放低身段别人不是看轻而是更加的尊重。
有时侯大胆改变才是最能解决尴尬与犹豫的办法。
有时候顺应潮流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有自己的特色那便是优势。
有时候逆境才最能看清一件事的本质,一个人的内心。
所以啊,别干等着呐我那可怜的人,这整个堂内竞争这么激烈,什么时候你才能幡然醒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