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愁,是邮政汇款的票据
父母退休后身体很好,但家里经济底子弱,需要添置一些物品都要算计很久。
好在那时父母的单位经营还比较好,每月能给退休工人开出工资来。虽说父母到手工资不多,和别的经营不好的企业比起来,每月都能领到退休工资,日常的开支是足够了,父母感到很欣慰。
我到陕西后,头脑里时常出现,父母为了我们辛苦操劳的情景。
自己远离家乡,不能在父母面前照顾。
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每月给他们寄些钱,让他们能“袋里有粮,心中不慌”。
父母将手里的积蓄存在了农村合作基金会。
那时候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主要以高于国家法定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水平吸引并投放资金,即实行“高进高出”的经营策略。”(摘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史》)用较高的集资利率,用招股的形式,吸收居民存款,四川省是农村合作基金会,融资规模比较大的省份,中央在1997年11月决定全面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后,四川出现了挤兑的风波。
当时我的母亲和父亲正在陕西小住。听到这个消息心急如焚,每天食无味,寝无安,天天念叨:“老话说的,你想他的利,他要你的本。这一辈子就这点钱,拿不回来的话,今后可怎么过呀!这该怎么办呀?怎么办呀?”。一边说一边拍着大腿叹气。
我一边安抚着老人:现在不像解放前那个时候了,国家和政府不会让老百姓吃亏的,你们两个老人家不要担心。另一边和老家的弟弟联系。让弟弟去打听好情况,给我们回话。
刚过完1998年春节,年初二,父母就跟随弟弟和弟媳,回到老家。
1998年,父母亲参与的基金会关闭后清产核资,强化催收,分还了存款。
母亲在来信里说:感谢国家政策好,我们拿回了本金。
2000年,父母亲的单位倒闭,对资产进行清理,全部的职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由于资金的不足,企业没有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
70高龄的父母,没有医疗保险,将面临就医难的境况。
这以后我改掉了每月寄钱的习惯。每年一次性给母亲寄一次。有机会回家,走时也会在枕头下、抽屉里、衣柜里压上钱。
二、乡愁,是春节的火车票
每隔一年,我和爱人就会领着孩子回老家过年。
企业每年都在春节的前一天放假。假期五天。
那个时候的铁路,火车走得很慢。从陕西到我家,需要25个小时。
火车一路摇晃,到了我家乡的火车站。
父母姐弟,都在那里等候。父亲和弟弟接过手里的行李。母亲赶快抱过孩子,亲热得再不松手。
一路走回家,餐桌上早已摆了满满的一桌除夕团圆酒菜。
大家围坐在一起,举起酒杯,祝福父母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初一那天,按照我们老家的传统,到乡下去祭祖。
母亲早就备好了祭品。有鸡、肘子、水果、糖果、酒、香、烛、纸钱、鞭炮等等。
背上祭品,全家人就往十几里外的乡下去。
在祖坟前,摆好祭品,点上香、烛,父母跪拜祖先,向祖先们汇报家人的情况,祈求祖先,保佑后人。
我们姐弟这一辈的,一字排开跪在祖先的坟前。感谢祖先创生让我们薪火相传。保佑我们的父母健康长寿。
三、乡愁,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
2010年7月。母亲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
我的母亲去世后,父亲由姐弟们共同照顾。
重庆是个火炉城市,父亲怕热,我就特意在夏天把他接到陕西来居住。
父亲有晚上起夜的习惯,那就腾出带有卫生间的房间,接上有线电视,方便父亲观看。
早上父亲爱吃市场里的一家肉馅小笼包子。他每次能吃掉一笼小笼包子。我就一次性买够一周的量,放到家里冰箱冻上。每天早上,热透后,像新出锅的一样。
中午我们自制面条。父亲自己调配的调料,味道相当好。父亲在我家居住的时间,我也没有学会父亲的这门手艺。
直到国庆节天气转凉才送回老家。
2016年的12月,父亲心脏病发去世。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走了……
父母走了,留给我永无偿还的心情,让我的孝心,没有了着落。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