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昨天3.8公司团建,去了奉化同山爬山-吃农家菜-赏未开的桃花。
同山,是坐落于宁波城西奉化的一座小山,海拔大概300多米,整条登山健身道路约有14公里。这是同山的概括——讲真,对于见过了华山、泰山、黄山、富士山的我而言,同山的景致,很一般。
但这次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同山的平淡无奇,而是,成为社会人后,爬山这件乐事,渐渐地,也有了不一样的体味。
【我们爬了个“假”同山】
因为是集体活动,规则与安全自然是第一位的,还有,要“跟大流”,不像自由行时,咋舒心咋整。
早上8点,集合。虽说是8点集合,但按照中国式时间观念,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姗姗来迟的”——对于晚来的几个人,众人除了投以炽热的目光,别无他法。陪个笑脸,事情也就过去了——但鲁迅讲过:“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对于我的被谋害的“时间与性命”,那迟到的人们,are you shame?
忍忍就上了路。
旅游大巴的司机是个话唠,一路上没人搭话也说得自high。开车的技术,也同他那暴躁的脾气一样,时快时慢,稍一提醒,司机就炸了:“我还不会开车啊!”那副面孔,就像小时候回敬一句家长的话,家长就会板下脸:“我还不懂啊,你懂什么!”那感觉,你懂的。那司机,想必也是某人的家长吧……中国式家长,你们的这幅面孔,这么多年过去了,改一改,成不?
孔夫子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我们的家长是有礼貌的,那孩子就不会太无礼。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过很多孩子,上至18下至10岁。家长的素质如何,看看孩子就知道。一个满嘴脏话,直呼老师姓名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怎么的品行,八九不离十。一个恭敬、谦和的孩子,他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温和的妈妈。孩子就是家长的“照妖镜”——是妖是神,一目了然。
就这样,一路忍着暴脾气的司机,一路堵车。颠簸着,到了同山。
到了目的地,居然连个大门都没有(注:后来知道是司机带错了路,把我们扔到了景点同山的后山,一个还未及开发的荒山。)——满目的荒凉,看不出半分传说中的美感。司机催促着我们下车,当最后一个人刚落脚,急性子的司机就踩了脚油门,开走了……吃了一脸尘灰的我们二十几号人,呆呆地愣在了原地。这样的“同山”,确实没有激起我们内心的“征服欲”,何况,我们这个团队,十有八九都是“猫头鹰”,此刻,正是早上9点——往常正是呼呼大睡的时候。
领队的喊了一声:“上吧!”
于是,硬着头皮,也上了。二十几号人,一个进山小分队——尚不知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山路是崎岖的,没有台阶,碎石子很滑脚。料峭的春风,吹得我不由缩了缩脖子,庆幸自己裹了围巾。
一路上,没有治愈系的风景。树,懒洋洋的,仿佛还在过冬。偶尔看到一两丛的“映山红”,姑娘们就会惊叫一声,随后“拍拍拍”……更多的风景是“墓地”,这时我不由想起了以前在伦敦学习时,每天都会路过的一个公园。公园里面有一间小教堂,哥特式风格,古老苍凉。教堂的周边是接二连三的墓地。我每天的上学之路,都需走过这条“墓园之路”,最初的震撼,远非此刻之平静可以描述。
然而,我很快就找到了稳住自己心灵的方法——小时候,我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老外婆就对我说:“那你就赶快爬上床去——床的外边有鬼,床里面就是安全的。”我不信。外婆又说:“你想想孙悟空给唐僧画的圈,只要唐僧待在圈里就是安全的。你的床就是你的圈儿……”于是,我信了。以后,就一个人安心地入睡了。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安全圈儿,圈外的世界再凶残,圈内的世界总是一片祥云,最重要的,是要说服自己。
我对自己说:“没事的,我是外国人,外国的鬼魂不会找外国人的麻烦……”这样想着,那段时间,一个人走着“墓园之路”,也就没有那么忐忑、不安了。
“此心安处即吾乡”——回到眼前,我们二十几号人穿梭在人家的“祖坟之间”,除了道一声“打扰了”,也就是疾步匆匆了。
没有开发的山路,不好走。
走着,走着,人群开始疏散……
【越往上爬,就想认怂。】
海拔越来越高,脚力渐渐不似出发时轻松沉稳。人与人的分别,渐渐露出端倪。刚开始时冲在第一个的,渐渐地停了下来,甩在了大队伍后,后来就看不见人影……有的翻过了第一个山头,腿脚一软,一合计:“还是回去吧。”于是,自打了退堂鼓,原路返回,坐车上玩手机去了。有的人,爬一个山头歇一站,停停走走,然而始终在前行。有的人,始终保持匀速度,不停不站,喝一口水,坚定带路……
我们都不难发现,职场如山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面对目标,面对困难,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旅行见人品”,说的是一个人是否对自己的胃口,出去玩一玩就知道。
同事之间,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见到的都是“工作模式”的面孔,此回团建,能见到平时不一样的面容,难道不是此行更大的收获吗?
然而,正是在爬山这样的情境设置里,我们更加能确信:是选择,决定了我们能看到的风景。那些半道折回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顶峰的无限风光;爬上了顶峰的人,就注定不能认同原路折回人的心态。无所谓对错,但这就是两种态度,两种人生。
一个女友经常向我抱怨:“我老公好没劲,我喜欢旅行,他宁可打游戏。”其实,喜欢外出,与喜欢宅着打游戏,无所谓高低——问题在于,喜欢出门的你选择了喜欢宅家的他,这才是你们矛盾的根源啊……
一个学生暑期要去东极岛,那时正值韩寒的《后会无期》热映,我两眼放光:“那么棒啊!”
“没劲儿。”他眼皮子也没抬一下,懒懒地哼了一句。
“为什么啊,可以看到阳光、沙滩、日出!”我的脑海里已经开启自动脑补模式。
“切——还不如打一局王者荣耀。”
“咕~~(╯﹏╰)b”
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他的父母也没能,但还是拖着他一起去了东极岛。几天后,他回来了,晒黑了许多,我期待着旅行带给他的改变。
“好玩儿吗?”
“切……还不如打一局英雄联盟。我妈拖着我拍照,我爸逼着我野炊,整了一晚上,连玉米也没烤熟……”
【美好人生,从不勉强别人开始】
多么美的东极岛,但这份美丽,不在他的“喜悦范围”之内。若是从前,我会责怪那个孩子:“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啊,父母好心好意带你去散心,还不懂感恩……”这类话,我们从小就是听烦了的,何苦再去糟蹋下一代人的耳朵呢?但我必须要说服自己,因为我们从小受过的教育,无不都在告诉我们“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哪怕这份爱,让我们不堪负重。
虽然孔子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做父母的,又有几个是能够“将心比心”的呢?一个小时候“被感恩”过的孩子,当时他会发誓:“以后我当了家长,一定不会让我的孩子怎样怎样”——但十有八九,等他做了家长,也是如他老子当年的模样。风水轮流转,你说气不气人。
有一天,我在《圣经》里面读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美餐,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不错,苍蝇的美餐正是人类所不齿的粪便。那一刻,我的心顿悟了:既然无关对错,无关是非,又何必非要“同化”别人呢——那个喜欢宅家的孩子,他的大欢喜,就是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无所顾忌地打上一局王者荣耀。其实,他一个星期,也就仅有一天这样的“闲暇”。然而,他的父母,还嫌他不爱学习,把这一天的“游戏时间”也剥夺了——于是,青春期的男孩子,开始了“反抗”。
他的父母对此愤愤不平:“这么不懂事,玩游戏就有精神了,一点也不爱学习!”这个孩子的一周,6天都是在寄宿学校里高压学习,他的1天,他最期待、憧憬的1天,当这个1天也被“剥夺”后,他还能平静如初吗?
他的父母,都是事业强人,他们几乎是全年无休——在他们的眼中,这个“废柴”孩子,太贪玩。
他们互不理解,互不妥协,就这样“无声地僵持着”……谁说青春不惨痛,青春的伤痛,往往是精神性的——别人看不见,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我后来常常在想:那个孩子的父母,如果能把“拖”他去东极岛的时间还给他自己,至少那一段时光,他会不会快乐舒心一点呢?
最美好的人生,就是以自己的方式、舒心地过完这一生。无数的心灵鸡汤,能够抚慰我们心灵的,始终是内心的声音。你若不快乐,君临天下又有何用——因此,皇帝通常是“快乐绝缘体”……
最后,想起孔子的一个学生说过的话,“我不欲加诸人,亦不欲加诸于人。”能够做一个不勉强别人,也不被外界所勉强的人,最好。
然而,这很难——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已说明问题。但不是还有那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吗?你不勉强别人,就是不被勉强的开始——此话愿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