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午后,突然心血来潮想为周末的到来准备一点精神食粮,刚好手机里的某公众号新推送了一期内容,极力推荐一本“愿意安利一辈子”的书,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决定下班就去新华书店把该书买回家。
是的,这本书就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她凭借这本书夺得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
我连续读了两遍《无声告白》,心情始终无比沉重,跟整本书讲述的故事一样压抑,也忍不住叹息,就像书的封面上揭示的核心思想一样,叹息“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本书用一个悲剧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而类似的悲剧在我们生活中何尝鲜见呢!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一个黄皮肤的华裔男人与一个白皮肤的美国女人因缘际会地结合了,但是,他们一个拼命地想洗刷掉身上与众不同的特色,以便融入大熔炉的生活,一个却拼命地想摆脱性别的桎梏,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出类拔萃的女人。正是这种对“与众不同”所持的不同态度为后来的悲剧扎下了祸根,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缺乏最真诚的沟通,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实现有效的沟通,以致于后来的家庭氛围相当怪异,每个人都是那么敏感而脆弱。故事中的父母自以为是地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强加在二女儿身上,而二女儿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不得不违心地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最终不堪重负而自杀。兄妹之间的关系也因为父母的偏爱而变得畸形,一方面彼此依赖,另一方面又互相伤害,还有可怜的三女儿,在家庭中常常被忽略。万幸的是,悲剧的最后,这个家庭都醒悟过来了,他们“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意思的措辞”,这是有效沟通的开始,也是家庭和睦的开端。
本书之所以如此受追捧,原因之一就是故事背景的宏大。美国这个号称“大熔炉”的社会,在当时乃至当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种族歧视、性别偏见的问题,这更加剧了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又艰难。
当然,不能忽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的写作水平不俗,特别是文字相当细腻,心理刻画入木三分。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他很想一拳砸在斯坦利笑得咧开的嘴上,用指关节感受一下他扭曲的门牙。不过,他只是用拇指捻碎了手上的瓢虫。甲壳的碎片夹在指缝中间,触感像爆米花的皮,粉身碎骨的瓢虫变成了一小堆硫磺色的粉末”。男主人公面对同事并不友好的笑脸,强抑住动手的冲动,把内心的愤怒转移到了手上的瓢虫,捻为齑粉。作者把捻碎瓢虫的细节写得如此到位,让我甚至疑心她真的捻碎过一只瓢虫。
好书的价值在于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兼具,《无声告白》做到了,所以一切的赞誉都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