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的培训,要求每个人带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带的是泰戈尔的《祝福》。我们组阅读的就是这一篇《祝福》,并展开讨论:1.文章所表达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童真,或呵护童真)2.透过文章你看到了什么?(我们认为看到了泰戈尔对成人世界的失望,对缺失的童真的珍视)在聂老师的点拨下,我们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泰戈尔珍视童真,是由于他看到了童真的缺失,在他的心里不愿意与童真分离。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源于“缺失”。萧红一生命运悲惨,因为缺失“爱”,所以她的作品中充溢的都是美好的被爱,被祖父爱着的童年,是她一生的精神家园。听到这里,我想:原来“缺失”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缺失会促使更好的存在。(在后面的培训中,聂老师继而让我们感受到:家长和教师不可以将孩子的心灵占据得太“满”,感受不到缺失。因为缺失才会带来心河的流动,才会促使孩子自我成长,寻找新的圆满。教育和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建构自己,而不是强迫孩子来弥补我们的缺失,这点太重要了。)3.可以流畅看懂,读出来,并懂得作者表达的意思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们通过一番讨论和思考后归纳出基本能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左脑能力),以及进阶能力:包括想象、运用、推理、思辨等能力(右脑能力)。原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重视开发左脑能力,忽视右脑能力开发的现象,这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接下来,聂老师从文字与心理学的联系角度带领我们展开探索。我们温习了汉字的发展史,了解了学习的五个层次,人的情感发展、依恋发展、防御机制等心理学知识。并逐渐明晰:原本语言和文字就与人的心理息息相关。
第二天的培训重在从心理学视角进行语文学科课程建构。首先,我们进行了一个引入体验:接龙组字——用字组词——连词成句——创作故事或诗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体现的是语文字词句篇的教学层次,也能激活全部的受众,并使学员之间有了密切合作与连接。我最初的想法是:这样的一个导入设计耗时太长,可能更适合作为一次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但是若进行分组研习,且老师有成熟的课堂把控,作为引入环节也未尝不可。接下来我们分组进行了一次导入设计,设计的原则是:引入的目标是打破防御,激活,建立连接。
然后我们围绕从心理学视角重新构建语文课程展开了大讨论。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新的点子:从培养、健全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重新构建小学语文教材,开展语文教学。但是对于具体实施过程,我的心中仍然是迷雾重重。聂老师展示的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攻击——竟争,关系——归属、认同,自恋——满足,性——心理能量,也给我启示:实际上在我们往常的语文教学中都在不自知地实践心理学原理,比如我们会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竟争,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给予学生自我的满足感等等。可是如何做到自觉实践,有意识地构建,我自感能力不足。
对于课题研究的实施与开展,我有以下不成熟的构想:1.教师在阅读心理学专著和不间断的培训体验中成长,教师成长的历程记录就是课题研究的教师成长个案。2.每个教师选择少数几个学生进学生成长个案研究。3.分年级段分组进行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材重构。4.利用心理学知识设计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活动,指向培养学生人格完善。
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