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的第一个周日,也是我完成了精读完一本好书的日子!
强烈推荐这本出自策划、战略咨询大咖王志纲老师的《格局》!
今天读完这本书后,我打算写写几篇读书笔记来梳理梳理我的感悟。
今天先来分享一段非常有深意的文段:
”如何做到处变不惊”
书中提到,对中国人(尤其对中国的男性)来说,处变不惊无疑是令人向往的境界。在古老的格言警句中,有不少是关于处变不惊的:
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严。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这样的格言警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不胜数,而且以褒义居多。
可以说,对成熟稳重的追求,是中国文化在社交场中的某种极具特色的体现形式,这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外向跳脱、轻快飞扬与开放的情绪化表达截然相反。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涉及更深层次的探讨,暂且不论。但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做到处变不惊,却是很多人都需要学习的。
第一种对于处变不惊的理解,是有预见力。其实,真正让人受惊的不是变化,而是超出预期和承受能力的变化。
因此想要做到处变不惊,第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对变化有所预期,也就是要有预见力。
这样,别人眼中的某些巨大变化,在你眼里只是预先考虑到的几种情况之一,你自然就不会受到“惊吓”。
第二种对于处变不惊的理解,是有阅历。人生无常,不可能事事都料敌机先,你很可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变化,事先毫无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处变不惊,就需要你有足够多的阅历。
如果你经受过大风大浪,承受能力足够强,抵御风险、应对变化的经验足够丰富,自然不会受惊,就像在大海上闯荡过多年的水手,很难因为人工湖的小波小浪而受到“惊吓”。
在这方面,并无捷径可言,唯有世事磨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说:
多年来,面对各种风浪,我时刻牢记以下三点:第一,尊重常识,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二,敬畏规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第三,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断叩问其本质,追溯其根源。这三点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第三种对于处变不惊的理解,与天赋有关。
人生来不同,总有一些人天生沉着,不易有太剧烈的情感波动,这一结论古已有之。
西方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和他的同事曾于1979年以500名婴儿为对象做过一系列的陌生情境刺激实验。
约20%的婴儿大声痛哭,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惊吓。
当遇到陌生的情况时,他们的心率和血压比其他孩子上升得更快,身体反应也更加剧烈。这类婴儿被归为高度反应型。
另有40%的婴儿几乎没有任何反应,这类婴儿被归为低度反应型。其他婴儿介于这两者之间。
又过了10年左右,凯根对同一批孩子进行了另外一项旨在诱发焦虑的实验。
高度反应型的孩子当中约有1/5仍对压力反应强烈,低度反应型孩子中约有1/3仍然表现得很平静。
大多数孩子已经长大了,反应介于两者之间。
只有极个别的孩子会从高度反应型转为低度反应型,或是从低度反应型转为高度反应型。
换句话说,孩子出生时就带有一定的性情。无论高度紧张还是异常镇定,无论开朗乐观还是孤僻阴郁,天生的性情更像是一种约束。
当然这样的性情并不会限制人一生的轨迹,人的性情会随着生活而改变,但这种改变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有些处变不惊的人,可能真的是天生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了。
总体来说,王志纲老师的笔下的文字都非常沉稳大气、气势如虹,而且旁征博引,非常深刻、非常有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