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这几天,有个帖子异常火爆,题目是《果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事情起源于一位女生买了件35000元的香奈儿大衣,结果回去洗涤后发现掉色了,于是就给香奈儿售后中心打电话咨询,结果对方回答说:“我们这产品的设计根本没有考虑到洗涤的情况......”言下之意是有钱人穿几次肯定都要扔掉的。
该帖一出,引来众多网友吐槽。
有人说爱马仕的洗标都是既不能水洗也不能干洗;还有的说有个同事去试穿某高档的皮鞋,想咬咬牙买一双,就很担心如果沾染了灰尘该如何保养,结果销售员告诉她这个鞋针对的客户基本上去的地方都不会有灰尘,而且穿过肯定不会再穿;更有甚者指出,奢侈品卖的根本不是质量,如果考虑质量的话就不是奢侈品了,而是耐用品,等等。
曾几何时,买奢侈品可一度被称为“投资”啊,并构成了“女生要对自己好一点”的全部内容。
现实中,有很多打着投资旗号的消费正风卷残云般吞噬着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并且可怕的是,在鼓吹消费的年代里,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开始直接鄙视起节约了。
而更可怕的是,那些鄙视节约的人,自己根本就没有脱贫,甚至还在入不敷出。
简单而言,投资的特点是今天花出一块钱,明天能回来两块钱甚至更多;
消费的特点是今天花出去的钱明天压根别指望能回来,属于钱的净损耗。
说白了吧,人消费的绝大部分动机是为了图一时爽;而投资却恰恰相反,为了获得未来更大的回报,情愿放弃当下的享受。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每个月能富余5千块钱,你有两种花法:
一是随心所欲,想买什么买什么;
二是精心规划,适当降低自己的消费欲,攒下这每个月的5千元,以备不时之需。
鸡汤故事里经常告诉你的是,第一个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工作,最后一路升职加薪,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过上了开挂的生活;
而第二个辛辛苦苦攒钱的人,花了十年时间终于攒到了六十万,原以为可以买到一栋房子,没想到十年间,房价一路飙升变成了三百万,这六十万也只够付个首付的,于是这十年来不论从生活质量还是从最后的结局来看,第二个越过越穷!
于是他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没有追求、没有享受、没见过舒适的人,怎么能有动力去赚钱呢?
不去赚钱,怎么能成为富人,怎么能超越自己的阶级呢?
你们啊,就知道省,这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呐!
听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果真?
二、资源匮乏,让我们不得不有所取舍
事实上,生活不是剧情,你也根本没有主角光环。
一个月光族最后真的能逆袭成人生赢家吗?
从我经手的职业案例来看,恰恰相反,这些人不仅不能成为人生赢家,反而会容易陷入“贫穷的陷阱”里!
咨询者小A和小B的职业起点都差不多。
非名牌学校毕业,学的是没有任何专业性可言的“万金油专业”市场营销,两人的家庭境遇也很相似,都是农村出身,都是家里的老大。
但这两个人在毕业三年后的境遇,让人不免唏嘘不已。
先说说A吧。
A就是前文所说的笃信“越省越穷”的孩子,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有两份工作机会摆在她的面前:一是起薪提成听起来都还不错的保险销售,二是起薪不高异常辛苦的互联网运营工作。
A在上学期间就坚信“钱不是省出来的”,所以她考虑的角度是“量出为入”,为了能维持每个月的开支,她算了下,至少要月薪5k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她思来想去,选择了保险销售工作。
再来说B。
B毕业那会儿的境遇和A异常相似,也是两份工作摆在面前:一是看起来非常诱人的金融销售,二是起薪很低经常要出差奔波的项目助理工作。
B和A不同的是,B不是一个特别注重消费的人,她奉行“量入为出”,比起收入,成长才是第一位的。
于是B始终抱持一个目标,那就是成为“某件事的主要推动者”,TA更在意的是自己在团队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于是她没有选择起薪很高的金融销售,而是选择了项目助理工作。
三年后的A依然一无所成,三年内换了不下于六七份工作,她的咨询诉求还停留在“职业定位”阶段,迷茫困惑比三年前有增无减,不知前进的方向;而B的咨询诉求已经上升为“职业发展”了,她的咨询目标是如何带好团队,打造自己的领导力。
当我问及她们未来的时候,A是“两眼一抹黑”,她都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对恋爱这事儿根本无暇顾及;而B虽然也没有谈恋爱,但她对于自己未来大约要找个怎样的男友以及要过上怎样的生活,已了然于胸。
另外让B颇有底气和自信的是,目前她的手里已有了一点储蓄和存款,按照职业的发展情况,在不远的未来,她就可以攒够一笔房子的首付款,到那个时候,如果公司发展的不错,自己的待遇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时机成熟的话可以先买一个40平米的单身公寓,作为一项固定资产,即便以后成了家,这也是属于自己的资产。
其实,节约及储蓄本身恰恰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行为,也是所谓的“延迟满足”行为,它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一个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就会像故事中的那只寒号鸟,等待TA的只会是无穷无尽的黑暗与贫困。
三、有时候,消费只会拖垮你
摆在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就是,很多东西根本就不是人生必须,我们没必要一味跟风,去打肿脸充胖子。
就像前文里引用的那个帖子一样,事实上,你根本就不是活在富人的生活场景里,有些东西对你而言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只会让你本来就不多的钱越来越少。
我有个在法国的朋友告诉我,事实上,法国女人很少买品牌包包。
因为就功能而言,包包对她们而言无非就是用来装东西的,而那些品牌包包其实最不经用,因为这些产品的定位人群根本就不是普通老百姓、也不是对应日常生活场景好么?
比如,有些高端品牌的包包连拉链都不会有,这是因为这些品牌的目标客户根本就不会背包出现在人群中好么?
在当今时代,消费之所以被史无前例地赋予全新而重要的意义,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没有刺激,就没有消费,也就没有收入。
而事实上,消费升级这件事情,本意是融入更舒适、更愉悦的个性化设计,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度鄙视节约,对很多个体而言将会产生无法估计的影响。
要知道,比起努力才能得到的深层乐趣,通过消费和购买获得些浅层乐趣要容易多,然而这种浅层乐趣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来得快去的也快,并且想要维持这种快感,需要下一次更大的消费。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买买买本质上就像一个无底洞,它吞噬着你的时间和精力,一味追求短期快乐只会让人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难以体验到努力带来的长期快乐。
前面提及的咨询者A,三年来一直找不到自己的职业方向,有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只要一想到工作,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痛苦”,于是这几年,她都试图寻找一份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工作。
在A的脑海中,工作意味着痛苦,生活等同于享受。
因此,A始终在一个问题上打转,那就是,她总是试图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做,但她又什么都不喜欢。
之所以什么都不喜欢,就是因为A的大脑里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固化结构,在开始任何工作之前,就已经把工作划入痛苦的区域了,如此,又如何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呢?
现实中,不是因为你喜欢才能做好,多数情况是,恰恰是你做好了,才会发现原来这件事没有想象的那么痛苦甚至还饶有乐趣。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咨询师,我平时会有机会访谈到一些领域的高人。
在很多卓越的企业家那里,物质层面的享受和消费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重要。
C是一家高新企业的老板,博士毕业之后的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投身于创业中,他告诉我,他这些年来致力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研发的技术应用于研发中,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填补国内产品的空白。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C的生活非常简朴,作为一名身价颇高的企业家,他真正用来享受生活的物质消费,其实少得可怜。
多数时候,C总是在思考企业的大方向和发展问题,甚至在企业最困难那几年,他不惜拿出自家房产抵押融到了一笔资金,将企业挽救了回来。
对C而言,能够用一己之力推进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在市场中真切地搏击,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未来,没有什么能比这件事情更让他感受到意义和价值了。
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住着很大的房子但夫妻关系危机重重,每天疲惫不堪;而同时也存在这样的人,他们可以完全沉浸在一份事业里,并且乐此不疲。
因此,消费并不代表快乐,而付出并不等于痛苦。
五、最尴尬的莫过于,空有富人的品味,却没有富人的钱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钱恰恰是一分一分省出来的;而今天大多数人之所以能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靠的恰恰是省出来的钱。
而这些省出来的钱,本质上并没有让你深陷贫穷,相反,在你想买房或创业等关键时刻,你会发现,这些钱恰恰是你的底气和资本,你才可能在偌大的城市里安一个家,才能去做更多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看透消费背后的陷阱,真正投入到一份事情中做到极致,去体会更大的成就和乐趣——比起一味的攀比和消费,或许这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吧。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2017年新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三个月销量破五万册。